“可以的,便交给我吧。”刘借双手接过来,道谢道:“谢谢官爷千多路远给刘家送信,留下吃了午饭再走?”
“不了,我赶着回京。”徐韬说:“大司马那边公务繁重,急着回去交差。”
“好,那便不留官爷,我送官爷出门。”刘借为人处世,还是十分圆滑的,而又没有一般百姓对权贵的胆怯和献媚,徐韬心想,不愧是太妃母亲的娘家。
“不必相送,请回吧。”徐韬一拱手,大步地离开。
但其实也没有立刻上路,他在宜安逛了闹市,吃了一碗宜安的特产刀削面才上路。
却说送走徐韬过后,刘借关起门,转身回了家中。
今天家中有位老人身体有恙,父亲和弟弟都出去卖货,他留在家中坐镇。
这位老人就是刘家年事最高的,骆太妃母亲的弟弟,今年已经七十多岁,叫做刘荣先。
刘荣先老人一直以来身体健康,最近却常常失眠,夜不能寐,精神急转而下。
刘借是刘荣先的大孙子,今年三十岁整,他父亲和弟弟们都是卖货郎,天天挑着担子在外面卖货。
晚上回到家便拿起书本读书写字。
赚的钱倒也足够生活,日子过得不算清苦。刘荣先老人身上有秀才功名,他最希望自己的子孙后辈能考上进士。
如今孙子辈学识都不错,只差下场一试。
可是刘借却不想丢下一家子,去拼那虚渺的仕途。因此一拖再拖。
如今祖父身体突然变差,吓坏了刘借。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封出乎意料的信件送来,刘借二话不说,拿到刘荣先跟前,让他拆阅。
“这是?”刘荣先从榻上坐起来,放下手中的蒲扇,苍老的脸庞上,带着无比的惊讶。
“是那位太妃表姨的信件。”刘借道。
“竟然是她……”刘荣先拿过来,没急着拆,只是回忆了一下,这位外甥女入宫之后再无消息。
后来听说回到宜安,但是也未曾联系过。
“祖父且看看吧。”刘借尚未见过这位表姨,只是听长辈提起过。
他们不来往,一来是骆太妃的母亲去世略早,后面没了联系不显亲厚。
刘借的祖父身为那位太妃的长辈,没有先去拜访的道理。而且也不想显得巴结权贵,因此便没了联系。
其实也不是骆太妃不想联系,先帝死后,她思虑成疾,窝在宜安缓了好长一段时间。叔叔那边都没去拜访过,更别说已经失去联系好几十年的母亲娘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有起有落。
说一准哪一天就没了联系,而说不准哪一天又重新联系上。
不必太过纠结,一切顺其自然便是。
若是刘家人不想来京,骆太妃也不会勉强。而对方若是回信表明要来,她自会派人马回宜安,风风光光地把人接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