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刘荣先拆开信件,一目十行地看起来。他年纪虽大,但是眼神还清澈,看起来不似一般老人浑浊。
“祖父,信上些什么?”刘借好奇地问道。
究竟是什么内容,让自己的祖父露出如此神色。
刘荣先过了好一会儿,才放下书信说道:“你那表姨,快要过五十五寿辰,邀咱们上京小住,顺便……”
“什么?”刘借竖起耳朵。
“我也不太确定,似乎是要为咱们刘家子弟谋职……”刘荣先恍惚道,然后叹了口气:“真是没想到。”
“这表姨的意图……”刘借不由往坏处想。
“她都老了,膝下有没有子嗣,能有什么意图。”刘荣先身为看信人,倒是能够在骆太妃的字里行间看到真挚。
于是重新又看了一遍,里面满满都是骆太妃对亡母的思念之情。
“你看看罢。”他给了刘借。
刘借看了一遍,也打消了怀疑的念头,不由问道:“那咱们上不上京?”信里面说,若是上京的话,会从京城派人来接他们。
倒也没有指定多少人,反而说越多人越好。
“等你父亲回来,再合计合计。”刘荣先下床,想抽个旱烟。
“祖父,您不许抽烟,爹说了,让我看着你。”刘借二话不说,把刘荣先摁回**:“病了就好好歇着,等您身体好了,咱们一起上京尝尝京城的满汉全席。”
“呵呵,我这老身子骨,折腾不起。”刘荣先说道,还是听孙子的,回**躺着。
“秀娥!”刘借喊着自己的妻子:“去做点鸡蛋羹!”
秀娥抱着两岁大的女儿,闻言点点头,把女儿交给一旁的婆婆乔氏:“娘抱着娇娇,我去给老爷子做鸡蛋羹。”
乔氏接过孙女,继续喂食:“去吧,做得淡一些,老爷子不吃咸。”
她们做女人的,很少过问家里的大事。只要管好家中琐事,其余的便交个男人们。
倒也分工明确,谁也不欺谁,都是一样辛劳。
也就是刘家家风正,对媳妇和闺女一样疼爱。算不上是读书人的缘故,这是天性,老刘家的传统。
也因此骆太妃的母亲,才会时常想念娘家的快乐。嫁了人之后,生活未必比得上娘家时的轻松。
夜晚,刘借的父亲刘炳章和弟弟刘廷挑着货担回来。因着今天收获颇丰,二人均是眉开眼笑,还未进二门就囔开了:“我们回来了!”
手里一条三斤多重的草鱼,一块两斤多重的猪肉,交给负责做饭的大儿媳秀娥。
刘家人口众多,刘荣先膝下两子一女,女儿嫁在十里开外的面铺老板家中。大儿刘炳章膝下两子一女,女儿也嫁了人。
刘借膝下一子一女,这边便是四口。加上刘廷一家四口,便是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