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2 / 2)

尚书令 十月清槐 1772 字 1个月前

犹豫着要不要放弃时,盼弟却蹦跳跳地将阿娘的家书带给我。

“亚子,如今天热,若是粮食不好保存,可将粮食炒熟,更便于存放。”

阿娘的字迹十分工整,写着:“你的信上沾染的粟米已经腐烂,坏掉的食物万万不可食用,以免闹了肚子。你阿爹和我,很是忧心。”

心里自责,上次的信件怎么没有好生检查就发出,白白让家里担忧。

“阿娘求学时,你阿爹为了给我带干粮,用盐巴和淀粉将干粮包好,足足撑了半月之久呢,说来还是你阿爹贴心,你和离若还年轻,不懂这些,只万望珍重。”

阿娘回忆往事地甜蜜,却给我指了条明路。

阿爹行医多年,这法子定是自己研究出的,我怎么没想过像他求助呢!

快速地提笔回信,将想法一五一十地写上,又嘱咐盼弟定要加急发出。

等待阿爹回信的日子是煎熬的,盼弟说我日日在军需部大门前晃悠,绕的她头都晕了。

不过三五日,阿爹的回信也加紧而至。

“粟米炒熟,盐巴与淀粉合包比例二比一,与炒熟粟米一同存放,高温天依旧可存半月。”

迅速地行动起来。

要盼弟再买了盐巴和淀粉,我开火炒米,大火炒熟晾凉后装袋。

盐巴和淀粉按照阿爹讲的比例存放置小袋中,与炒熟的米袋贴紧存放。

炭火又燃了十日。

严决明再次捂住口鼻将麻袋提出时,粟米的香气扑鼻,一丝粘液和酸臭都没有。

我将粟米倒入锅中,起锅烧水,依旧软糯香甜。

这个法子,成了!

严决明一口将碗里的米粥全都喝了个干净。

抱着肚子打着饱嗝,他开心道:“早知道这样,就不劳财劳力地建什么粮仓了,这法子要省下多少力气。”

盼弟也捧着浑圆的肚子,美滋滋地道:“我就知道先生能行,没有先生做不到的事儿!”

我却笑,摇头道:“这法子也不是我想的,是我阿爹。”

“我不管,那也是先生先琢磨的,不然怎么旁人不琢磨这事儿,为这事儿开动脑筋呢?”

盼弟俨然已经成了我的小迷妹,捧着下巴两眼满是崇拜。

“不过这法子,就有一点。”盼弟歪着脑袋,道:“怎么携带呢?”

“有道理。”我点点头,转而看向严决明:“如今保存的问题解决了,若是战士们要随身携带,这一麻袋子可是引人注目。”

说这话,我不自觉地起身。

掏了一把炒熟的粟米,我留意到,米粒之间更容易按压。

联想到阿娘离家求学,干粮一般都是饼子这类的食物。

若是将这些粟米按压成饼状呢?

严决明用两个平口瓶对准摊平的粟米。

用力,向下。

再将瓶子分开时,粟米饼已经成型。

我拿起,咬下。

酥脆香甜。

“没想到,炒熟的粟米竟然还蛮好吃。”

严决明挑眉,道:“哦?我尝尝。”

说罢他就着我咬过的痕迹自然地咬下一块。

我的脸“唰——”地一下红透了。

可严决明却一副正常的模样,淡定地嚼了嚼,道:“是不错。”

盼弟用手捂着嘴巴,笑的手舞足蹈。

俩人勾肩搭背地溜了,独留我在原地一脸懵然。

我将阿爹的法子,书了个可行性报告,上呈皇帝。

盐巴和淀粉的做法,命了名,取为“双吸剂”。

严决明将我们试验后的成品——粟米饼带进了宫,不到半日,宫里就有了旨意。

皇帝同意了。

我带着旨意,去了户部。

可户部尚书不在,说是下到地方去查收粮食了。

手握着解决此道的办法,却无人协助推广,可是个难事儿。

我的本意,是培训一批人员,将这些人分散至各州府,在粮食收成的当地解决粮草存放和携带的问题。

将问题在源头扼杀,才是杜绝问题的根本。

可,新的难题又呈现在我眼前。

没人啊!

晃**了半日,眼见正午的日头盛了起来,闷热难当。

这日头好似蘸了辣椒水似的,烤的我脸颊热的发烧。

我靠在国子监对面的茶水摊上,摊主好心看我浑身冒着白烟地在街上闲逛,递给我一盏凉茶。

将这口清甜送入喉咙,我不好意思白嫖,便压了碎银子在桌上。

如今户部主事不在,要找寻大量的人士进行培训,唯有国子监最为合适。

学子停课,若是能为我征用,也算是为朝廷所用。

不知怎的,如今迈向国子监的腿,却有些犹豫,心像打怵似的,不敢向前。

只是想了又想,思了又思。

还是给自己鼓了劲儿,埋头冲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