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未雨绸缪(1 / 2)

三人把车停在足球场外。这里是他们的固定据点,每个月都要来踢上一两场。周易航技术好、速度快,踢前锋;廖小刚体重虽大,但动作敏捷,还是篮球控卫,既能当中后卫,也能当守门员;鲁子敬脚头硬、有大局观,还有一脚任意球功夫,踢中场。三人号称钢铁中轴。

不过今天他们不是来踢球的,而是想找个地方来谈事情,也没换装备,爬到大球场一侧的看台上,找了三个视野最好的位置坐下来。

周易航开门见山道明来意,说有件事要请鲁子敬和廖小刚帮忙。至于怎么帮,他还没想好,所以请他们来商量。

周易航供职于一家不大不小的房地产公司,说白了就是一家省内开发商,他的职责就是跟相关部门搞好关系,帮公司拿地,是花钱的部门,不管后期的售卖。由于有在相关局里当公务员的经历,周易航对整体运作的一套十分熟悉,再加上身段活络长得又帅,各方面的关系都不错。当初跟他共事过的小科员们,现在陆陆续续都当上了各局各部门的实权科长、副科长,好一点的还提了处级。

周易航把这些关系维系得很好,这让他经常能够第一时间“悟到”蛛丝马迹,继而让公司在竞争中顺利拿到地,有时还能狠狠省上一笔。别人是靠销售提成,他呢,是靠给公司节约成本来提成。

当然,他能在公司混得风生水起,也是因为有廖小刚在外头遥相呼应。

跟白瘦高帅、机灵会来事的周易航相比,廖小刚从小就是反面典型——读书就是混,毕业后找关系进了报社当体育记者。早先报道甲A,甲A爆出黑哨;中超时代报道绿城,绿城降级;地震后自告奋勇去汶川,差点被山体滑坡埋了,被人救出来遣返大后方;纸媒不行了做网站的调查记者,卧底黑工厂差点被人打死……简直是各种倒霉事件之集大成者。三十多了没结婚没孩子,连个女朋友都没有,是广大妈妈们眼中坏学生、坏儿子的典型。

现在的廖小刚在杭州一个本地媒体当主笔记者,写一些民生热点、楼市动向的报道文章。再加上家里三套房不差钱,日子过得也滋润。他呢,经常会用自己十几年在媒体圈攒下来的关系帮周易航公司的楼盘吹风造势,带一带舆论。周易航也会投桃报李,每年固定和不固定的宣传广告费都会往廖小刚那投。

按理说,在某规划设计院上班的鲁子敬,才是开发商天然的合作伙伴。鲁子敬做的就是城市规划建设。可周易航一直没舍得用这层关系。用他的话来说,鲁子敬是王炸,必须得关键时刻才能甩出去。

鲁子敬敏锐地觉察到,今天,周易航是要来动一动自己这张王炸了。

果然,周易航开门见山,说他们公司打算在城东拿块地。

廖小刚:“怎么不去宇宙中心(城西未来科技城)拿?我怎么听说全国的开发商都跑那去血拼了,媒体也天天写。未来无限好啊!”

周易航苦笑:“成本太高,也抢不过。我们是小公司,真要去城西拿块地,等不得开盘就关门了。”摸出一根烟来,三人当中只有他抽烟,“本来呢,这个想法还没那么强烈。听说江海的事情后,我就在想,我们这些年啊,都太傻了。”

鲁子敬没吭声,他的习惯是先当倾听者。

周易航闻了闻烟丝的味道:“过完年,我们就三十六了。职场上,三十五岁是道坎。”

廖小刚:“人生中,三十六岁是道坎,周瑜、庞统,都是三十六岁死的;郭嘉好点,三十八。反正聪明的人都短命。”

周易航没理会他的打岔:“到了三十五,公司就会找各种借口把你给精简了。江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辛辛苦苦卖命,到头来呢?几万块钱就打发了。他倒好,想不开一了百了,可房贷怎么办?老婆孩子怎么办?这人啊,难的不是去死,而是活着。”

廖小刚:“你这公司大红人也开始担心职业生涯了?”

鲁子敬知道,周易航说得这些,都是铺垫。

周易航:“我就在想,我们辛辛苦苦那么多年,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给公司赚钱,帮老板赚钱?哪天我没用了,老板会养我一辈子吗?”

鲁子敬沉默了。想想这两年最火的直播带货、自媒体运营,跟其他行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打造个人IP。不用上班,只要能上网,一个房间、一台电脑或一台手机,就能赚钱。

廖小刚:“怎么,打算出来自己干?要兄弟们搭把手?”

周易航没回答他:“一辈子打工能有什么出息?我要是肖毅,拿几百万拆迁款,肯定出去自己干。”

廖小刚深以为然:“我妈那三套房要是在我手里,我肯定卖一套,自己当老板,想开谁就开谁。”

周易航:“再招一群小姑娘来干活。”

廖小刚:“那必须的,三十五岁以上的一概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