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份走过场的内定报告,而是一个真正能为临江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科学方案。”
他的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他没有反驳周启明的“省里精神”,反而把它拔得更高。
什么是最大的“省里精神”?
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为地方发展服务,这就是最大的精神!
他把一个技术选择题,变成了一个职业道德和公共责任的判断题,然后把皮球,漂亮地踢给了专家组。
你们是想当一个被权力左右的技术傀儡,还是想当一个受人尊敬的独立专家?
你们自己选。
周启明的脸色,从青到白,又从白到红,跟开了染坊一样。
会议室里,不少参会的中层干部,看林昭远的眼神都变了。
黄振华一直没什么表情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动容。
他沉默了足足半分钟。
“林市长说得对。”
他缓缓开口,“这个评审责任重大。”
“我们专家组也感受到了压力。”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其他专家。
“这样吧。”
“关于具体的评审标准和技术路线的权重问题,我们专家组内部需要先合议一下统一一下思路。”
“明天我们再开始具体的项目实地考察。”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回应了林昭远的关切,也给了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林昭远点点头:“好,我们尊重专家组的意见。”“那今天就先到这里?”
“好,散会。”
黄振华宣布。
会议结束。
周启明几乎是立刻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几步就凑到了正准备起身的黄振华身边。
黄振华一边听,一边缓缓点头,表情又恢复了那种波澜不惊的样子。
林昭远站在会议室的另一头,冷冷地看着这一幕。
……
第二天一早,专家组的大巴车就开到了城郊的新能源项目工地。
车门打开,工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但路面干净,物料堆放整齐,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各司其职,一切井然有序。
这卖相,不错。
林昭远心里清楚,这种场面活儿,底下人肯定提前收拾过。
但这本身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执行力。
至少,他分管的盘子,面子上过得去。
他没怎么说话,就跟在队伍后面,看着项目负责人给专家们介绍情况。
周启明和马宏远两个人,一左一右,几乎是把黄振华给架了起来,热情得不行。
“黄老,您看这边。”
马宏远指着一大片已经完成地基处理的空地,“这里就是我们规划的储能单元一期。”
“等我们绿源的设备一进场。”
“用不了半年这里就能成为整个江北省技术最领先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
周启明在旁边帮腔:“是啊黄老,绿源的技术那是经过国际市场检验的。”
“我们省里领导这次也是高瞻远瞩。”
“点名要支持这种有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企业。”
他又开始拿“省里”说事。
林昭远看着他们俩的表演,心里没什么波澜。
画饼嘛,谁不会。
就看你画的饼,能不能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