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丁秋楠那带着专业色彩的温暖,冉秋叶给予何雨柱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支持。风暴期间被何雨柱巧妙安置在街道食堂,虽然暂时远离了风暴中心,但那段被批判、被孤立的经历,以及家庭出身带来的无形压力,依然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然而,冉秋叶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她的韧性,体现在一种默默的坚守上。重返教师岗位后,她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钻研教学和阅读中。她知道,有些东西是外力无法剥夺的,那就是知识和思想。
何雨柱通过系统,偶尔会为她提供一些被精心处理过的书籍——撕去封面和出版信息,甚至重新用牛皮纸包装,内容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历史典籍和一些温和的哲学思考。这些书在当时是难以公开阅读的“毒草”,却成了冉秋叶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常常在深夜,万籁俱寂,四合院早已沉入梦乡,唯有冉秋叶那间小屋的窗户,还透出一点微弱而坚韧的光晕。那是她用墨水瓶做的简易油灯,灯芯挑到最小,只为节省一点煤油。她就着那如豆的灯火,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时而蹙眉深思,时而嘴角含笑,时而提笔在纸条上写下几句心得。
有时,何雨柱晚上从“味源”忙完回来,或是从车间加班回来,看到她那扇窗还亮着,便会放轻脚步,在她窗外驻足片刻。他并不总是打扰她,只是静静地站一会儿,仿佛能从那微弱的光亮中汲取到某种宁静的力量。
偶尔,他也会轻轻叩响窗棂。
“秋叶,还没睡?”他压低声音问道。
窗内会传来她轻柔的回应,带着一丝被打断的惊讶,随即是窸窣的收拾声:“雨柱哥?就睡了,再看几页。”
“注意眼睛,别熬太晚。”他叮嘱道。
“嗯,知道了。”她应着,有时会推开一点窗缝,露出一张被灯光映得有些朦胧的秀气脸庞,“雨柱哥,今天忙吗?累不累?”
两人便会隔着窗户,低声交谈几句。何雨柱会问问学校里的情况,孩子们好不好教;冉秋叶则会分享她读到的有趣段落,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她的声音温柔而清晰,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条理和温度。
一次,她读到一本关于文艺复兴的书,感慨道:“雨柱哥,你看历史总是这样,有时看似倒退,黑暗笼罩,但人们对美、对真理、对思想的追求,就像地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迎来新的黎明。我觉得,我们现在……也许就在破土的前夕?”
何雨柱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听着她的话,心中颇受触动。他笑了笑,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低沉:“你说得对。所以要多读书,多思考。脑袋里的东西,别人抢不走。现在看不懂的,想不通的,也许将来某一天就豁然开朗了。”
他的话给了冉秋叶莫大的鼓励。她知道,他懂她。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和精神共鸣中,一种超越普通朋友的情愫悄然滋生。她欣赏他的坚韧、果敢和远见;他则珍惜她的知性、纯洁和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这暗室秉烛的夜读,这隔窗低语的交流,成了两人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也是他们在压抑环境中守护内心世界、彼此温暖的重要方式。然而,这秘密的阅读本身,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