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依人(1 / 1)

刺绣 尚启元 832 字 1个月前

沈雪馨一开始也接受不了舞女的开放,可后来她发现很多洋人都在跳舞,而且衣着暴露,但衣服特别的好看。

陈兰芳对沈雪馨说:“要不,你上去演奏一曲?”

沈雪馨惊讶道:“我?”

陈兰芳说:“对啊!”

沈雪馨看了一眼悦儿,说:“这都是些西洋乐器,我可玩不了。”

陈兰芳笑着说:“别忘了,咱舞厅之前可是戏馆啊,曾经的老玩意都在。”

沈雪馨鼓了鼓勇气说:“那让伙计给我拿琵琶来吧。”

伙计很快把琵琶拿了上来,沈雪馨上了台。有些洋人目瞪口呆地看着沈雪馨,见没什么动静,都开始找地方做,喝起了酒。

沈雪馨不急不慢地调了会音,然后弹了一首《春江花月夜》。舞厅渐渐地静了下来,都在全神贯注地听沈雪馨弹奏。

一曲作罢,全场响起了掌声。她的演出更引起了高晓涛的注意,自打戏馆改成了舞厅,高晓涛就经常出入舞厅,见到沈雪馨弹琵琶也是异常的惊讶,他完全没有想到,曾经温文尔雅的绣娘,能弹出这么好的一曲子。

沈雪馨也走下台去,和陈兰芳对面而坐,说:“手生了。”

陈兰芳说:“弹的不错。”

沈雪馨喝了一口清酒,说:“我有个事,想……”

话还没说完,就有几个人来敬沈雪馨酒。他们也被刚才的演出折服了。沈雪馨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但她注意到了一个女人身上穿的旗袍,是扎染制品。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西部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扎染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扎染独特的手工扎结,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度的色晕美,是扎染的独特所在,也由此使扎染具有跨世纪的旺盛艺术生命力。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了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感,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

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Z国外,Y国、J国、T国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浸染的染料为点苍山上天然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黄梨皮等植物的蓝靛溶液。以上天然植物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用苍山的山泉水浸泡,待其色素充分溶解后便成为蓝靛冷溶液备用。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冷加工工艺。首先,将扎花完毕的布匹用清洁的泉水反复浸漂后,浸入染缸。又根据对花色、图样明暗的艺术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浸染。经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整合熨平,便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布帛上被缝缀的部分以及因缝缀而折叠的部分,在浸染中染料无法渗入染色,它与染了色的部分形成反差,根据缝缀者构思的花纹图样便完全显现了出来;又因在缝缀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次数和染料的浓度不完全相同,缝扎花纹图案的边缘部分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程度不一,图案便产生了自然晕纹、洇浸、泼溅、渗透、淡入或淡出的艺术效果,使整幅扎染布帛的图像色调呈现出青靛闪翠的印象派风格,艺术画面有若国画泼墨大写意般艺术效果,意境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沈雪馨赶紧和前来敬酒的几个人喝了酒。

陈兰芳说:“估计你要一曲成名了。”

沈雪馨见敬酒的人走了,便说:“我是想说能不能让舞厅的舞女穿上玉春坊刺绣的服饰。”

陈兰芳有些疑问。

沈雪馨解释道:“现在绣坊不景气,而这些舞娘穿的服饰,基本上人们都会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