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月坊倒闭之后,有些效仿进了机器的绣坊,也过的苦不堪言,玉春坊的门口每天都有一些丢了饭碗的绣坊蹲着,希望玉春坊能收留她们,给他们一碗饭吃。
长久以来,绣娘以极缓慢的方式,极孤独的陪伴,极衰老的代价,用传统古老的纹饰,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浩浩汤汤。但作为常年劳作的手工艺者,她们肌肤面临的健康问题却少人关心——双手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经历着染料的腐蚀,手部肌肤干燥、开裂情况普遍。这群绣娘的双手,早已斑驳不堪,不复美丽。
沈雪馨自然看到这些绣娘,有些伤心。她决定把陶清珂和张铭辉叫来,一起商议,如何解决这些整日无事可做绣娘的问题。沈雪馨心里明白,她曾经想过放弃刺绣。但念头很快就打消了,自己每完成一幅作品心里都会油然生出一种成就感,几千种绒线通过形、神、色、光相融合,达到了忠实原作且胜于原作的超越,这大概就是身为绒绣师的骄傲吧。
陶清珂和张铭辉到了玉春坊,一听到沈雪馨要把这些没有饭碗的绣娘分到各个绣坊,直接遭到了两人的反对,现在市场不景气,再要绣娘,就有点困难了。
沈雪馨说:“绣娘完成一幅作品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反复拆,反复绣……苏州,就是因为有这群绣娘,她们用手中的线,绣出了一幅幅惊艳世人的工艺品;她们更是用时光,绣出了苏州刺绣的细致与深沉。”
陶清珂笑着说:“此话有理,我们应该对这些绣娘负责。”
张铭辉说:“这事我得回去和老爷子商量一下,你们也知道,有些事,我做不了主。”
待两人走后,悦儿还是有些担心,说:“咱们绣坊可养不起这些人啊。”
沈雪馨说:“不光养不起,高晓涛说了,机器是必然发展。”
悦儿不解道:“那怎么还招人呢?”
沈雪馨解释道:“这是咱们绣娘的尊严。”
说完这话的时候,她给悦儿讲起一个故事。
相传康熙一次南巡,提前启程,没及时通知南方的官员,刚到江南某镇,遇到大雨,皇家浩大游船只能靠岸,两岸随驾的大队人马也到衙门里找地方避雨。
康熙贪恋江南美景,看见雨渐渐小了,于是着便装悄悄带几个护卫乘船闲游,来到一个水乡小镇,正好路过岸边一家绣楼,看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绣一幅好大的骑士猎虎图,于是停船靠岸,进去仔细观看,竟是一群满族少年狩猎图,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爱不释手,就和绣楼里的绣娘闲聊起来,想要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