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辉按耐不住性子,还是去了玉春坊。他万万没想到比自己年龄还要小的沈雪馨能经营起这么一家绣坊,还真是有模有样。
悦儿见到张铭辉后面的管家,就赶紧去找沈雪馨,说:“小当家的,张家少爷来了。”
沈雪馨跟着悦儿出去,看到张铭辉说:“我这绣坊可是热闹了,一会儿张家,一会儿陶家,咱这街上就你们两家绣坊最大,我对你们也没什么威胁,就省省心吧,我不参加什么绣坊大赛。”
张铭辉惊讶道:“什么绣娘大赛?”
沈雪馨一想,说:“也对,你对这方面也不感兴趣,和你说也是白说。找我什么事?”
张铭辉不解道:“真是成了贵人就多忘事了,最起码我还赞助过玉春坊呢。”
沈雪馨笑着说:“张少爷,我可是连本带利都还回去了。”
张铭辉赶紧解释道:“我不是来催账的。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沈雪馨吆喝了一声悦儿:“上茶。”
张铭辉盯着沈雪馨说:“别这么见外,还上茶。”
沈雪馨说:“走吧,张少爷,这外面冷,咱们去大厅。”
早已经放弃秀娘大赛的陶喜田整天混迹于船楼,苏静觉得有些纳闷,自己的男人怎么对自己忽冷忽热,儿子下决心要参加绣娘大赛,这让苏静非常不舒服,但怎么劝说陶清珂已经下定了决心,虽然以前的刺绣大多数是男工,但现在基本上都是女工了。
但苏静看到陶清珂在认真的刺绣,心里还是有些不忍心。
这时,一对洋人夫妇走在了锦织街上,她们左拐右拐,非常悠闲,当看到精美的刺绣的时候,心里大吃一惊:“这副油画真的很漂亮。”
金针馆的主管赶紧凑过去,说:“这可不是油画,是刺绣。”
绣作如不近观针脚,几乎误以为是油画,光影展现了立体感,物品的陈放体现了远近高低的层次,一幅红帘自抽屉垂下,起到了破静的作用。油画风格的苏绣作品,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物象逼真细腻。好的作品,单单配色就要几百种之多,颜色越多,针法越细致,画面的色彩过渡越好,越有立体感。而且手工苏绣采用天然蚕丝为线,粗细不一的丝线在技艺高超的绣娘手下,描绘出山水的远近浅深,花鸟虫鱼的活泼趣致,人物的款款身姿,端的是曼妙生趣,巧夺天工。
洋人叹为观止,觉得这手艺太厉害了。
锦织街拐角处的墙上悬着牌子,在夜风中摇曳着,闪烁的灯光如狡黠的鬼眼。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悦儿的房子里还亮着灯,微弱的灯光从门板泄到院子里的青石板上。悦儿埋头拿着针,正在一块丝绸上刺绣,丝绸薄如蝉翼,针游穿布上,但经常错针,十分不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