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狡猾(2 / 2)

刺绣 尚启元 2005 字 1个月前

樵夫古道热肠,跟他说:“既然有人要害你,你这么大年龄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边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黄公望步履蹒跚,跟着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驿道,走了不到十里路,来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当登上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着七八户人家。

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黄公望举目四望,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尽收眼底,景致奇美!

黄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里,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

周围的人看着黄公望都说:“这个老人,都快死的年纪了。每天还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

而对于黄公望来说,死是一件并不着急的事,他每天快要忙死了,忙着做自己该做的事。总是有画不完的画,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除了画画,黄公望常常接济村里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听,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张纸。立马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买了就走。

樵夫很吃惊,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

这以后,黄公望每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卖画所得全部接济村民。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对于别人来说,画如此大画,本来就是艰难的,更何况是一个80岁耄耋老人呢。可对于黄公望来说,他做每件事从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高兴,我开心,这就够了,我就是要在纸上出发。

虽然我已80岁,难道就应该“泯然于众”,内心的感受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百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在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对话。对话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听别人说自己年龄大了,无法前行。其实真正牵绊自己前行的原因不是年龄大了,而是懒惰和怀疑。真正要出发的人,随时出发,便会海阔天空。

当黄公望将《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这些年,他的师弟无用到处找他,公元1353年,无用师弟终跟随着卖画的樵夫找到了黄公望。

当看到巧夺天工的《富春山居图》时,无用师弟热泪纵横。而喜极而泣的黄公望则不发一言,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与现在的人相比,黄公望才是真的洒脱,也是真的旷达,他像是一个种花的人,种下、施肥、然后用数年之久等待花开,花开一瞬,他却将花摘下,举手赠予他人。

故事很长,讲完的时候,刘子良心里不由地一惊,他虽然知道自己是个粗人,但是呢,这个故事确实打动了自己。

沈雪馨说:“哥,明天你让刘叔过来,我有点事要宣布。”

刘子良还没从故事中缓过来,被沈雪馨拍了肩膀一下子。

天微亮,玉春坊绣房里没有一位绣娘,都站在了院子里,刘叔和翠妈也站在一旁。

沈雪馨看着人都到齐了,便说:“各位大娘大婶,绣坊做了个决定,就是你们年纪都大了……”

话还没说完,人群中就议论纷纷起来。

“这是嫌我们年纪大了。”

“可不嘛,这是要赶我们走。”

“走就走呗。”

……

沈雪馨赶紧打断,大喊道:“大伙儿,先别急,我还没把话说完呢。”

人群逐渐地安静了下来。

沈雪馨说:“虽然你们退了,回家了,但是玉春坊承诺,只用你们的女儿来绣坊,没女儿的,多领点钱。”

众人听了很惊讶。

沈雪馨说:“说白了,就是你们的孩子顶替你们,这样你们也安心吧!”

“这样好!”

“我有好几个女儿呢!”

……

人群又议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