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了数日,纷纷扬扬。沈雪馨在亭子之下,望着远处的光景,不时的鸟鸣声是这天地间唯一的生机与活力。
陶清珂自从送来了这几位绣娘,就成了玉春坊的常客,沈雪馨对他也没什么戒备之心。
翠妈一开始,只是想给沈雪馨在苏州城找个伙伴,没成想,引“狼”入室了。最不开心的,还有刘子良,看着自己的妹妹和别的男孩在玩,心里特不是滋味。
刘子良找到翠妈,说:“娘,你咋把他放进来了?”
翠妈说:“陶少爷帮了咱不少忙,我也不能赶人家走吧。”
刘子良叹气道:“当初就不该让这人进绣坊。”
翠妈说:“行啦,快去送货吧!”
这时候感觉心情不爽的,还有张铭辉,他万万没想到,过了这么多日,沈雪馨居然没有来找自己,以前自己从未失手过,这次居然失手了。
沈雪馨嘴里念叨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陶清珂说:“柳永先生的《雨霖铃》。”
沈雪馨看着雨水,哀叹道:“真凄凉啊!”
陶清珂说:“正史没有为柳永立传,于是,在历史中没有传记的柳永,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他可能是史上在正史中无传的名气最大的人。他的名气,不仅在他死后,而是在他生前就相当大。”
沈雪馨说:“看来你是看过柳永的事迹的,宋代有许多野史、笔记,都记载了柳永的逸闻。尽管这些记录真真假假,但正是这些记录,以及柳永本人的作品,才构成了后人了解这名词人的入口。”
陶清珂惊讶道:“你进过学堂?”
沈雪馨回道:“没进过学堂,就不能读书了?”
陶清珂赶紧说:“能,能!”
沈雪馨接着说:“在柳永进入开封后,还没参加科举,就凭借音乐禀赋和文艺天才,崛起为汴京流行文化圈的领导人物。当时,‘教坊乐工,每年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搞音乐的人,谱了新曲子,一定要求柳永填词,否则这曲子铁定红不了。”
陶清珂说:“另一则史料记载,‘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就是说,柳永靠填词,收入已经不错了,因为帝都的青楼女子都知道柳永名气大,让他有偿地给自己填个词,或在词里给自己曝曝光,分分钟就野鸡变凤凰。”
沈雪馨和陶清珂说的热火朝天,在宋朝,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有风致,深得民间喜爱。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