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小异(1 / 1)

刺绣 尚启元 1070 字 1个月前

沈雪馨非常坚定地要拒绝陶清珂派送绣娘的好心。

陶清珂也知道沈雪馨还信不过自己,便列了个名单给沈雪馨,说:“如果需要这些绣娘,可派人去告诉我。”说完,就回去了。

张铭辉也等待着管家的调查结果。当然管家也很上心,很快调查出了沈雪馨的一些情况,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铭辉。张铭辉得到情况后,自然非常高兴,赶忙去了玉春坊。

翠妈见沈雪馨清醒了,舒了口大气,便出去逛逛街。走出锦织街,随便走进一条胡同,翠妈立即感觉到时光仿佛在涓涓倒流。那一砖一瓦、一碑一石,都在轻轻地翻动着过往的岁月。那幽深的,曲曲弯弯的,瓦檐上长满绿草,绿草的上面偶然会蹦出一只碧绿碧绿蚂蚱点儿的小胡同,似乎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吸引着她的目光,拽着她的脚步。

尤其是秋末的正午,漫步在阳光下的胡同,只见两侧的屋檐儿裁剪出一片狭长而湛蓝的天,墙面上爬墙虎绿莹莹的一片,偶然有几朵喇叭花追逐着阳光,开放得神采奕奕。巨大的树冠从墙里探出头来,微风带着一点喧哗和灵巧,在阳光里闪动着光华,把胡同里的书卷气吉祥味儿,神话般的弥漫开来。

这让翠妈想起了沈灵慧,如果沈灵慧活着更有多好,就不用馨儿这么费心了。而在胡同的另一旁,有一个人在吆喝着“缂丝”。

苏州刺绣的大名,谁都知道。但是缂丝这个活,很多人都是两眼一抹黑。说句实话,如果真的拿出一幅刺绣和一幅缂丝给苏州人,让他判断一下。他要是真说对了,八成是蒙的。翠妈听闻缂丝的名字。那是在一个金针馆里,隆重介绍某位缂丝大师。因为这位大师和几位刺绣大师坐在一起,所以翠妈当时就觉得这个应该是刺绣的一种。但后来,却发现不是一回事。

话说缂丝这个活计,也叫做“刻丝”。为什么是刻呢?因为他的图案之间有断痕,像是刻出来的,所以这么称呼。当然,这话换成大师来说,就复杂了,人家叫“通经断纬”。也就是说,竖的线条那是一根,不动的,但是横的一条一条,全是用梭子织出来的。图案,靠的就是横的一条条织,才能有变化。

翠妈对此的理解是这样的:刺绣呢,就是在一幅已经织好的丝啊、布啊之类的东西上,用针线绣出图案来;缂丝呢,则是在一幅只有竖线排好的材质上,用梭子织出图案来。一个属于后道加工,一个属于前期手艺,绝对不一样。

但按照专业大师说,如果你真的想分辨刺绣和缂丝,其实也不难。看一看图案的经纬就知道了。不过,没什么眼力的,远远一望,缂丝和刺绣还是很难看清。关键是苏州人的手艺好,不管缂丝还是刺绣,搞得都跟字画一样精致。

看名字就知道,缂丝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艺术,而且档次也很高。据说在元朝,官服的图案都是缂丝的;在明朝呢,皇帝的龙袍也得缂丝做出来。

缂丝的东西一般都很大件。这和普通市面上的刺绣不太一样,刺绣的话,小小的一个东西也能做。缂丝不一样,机器动起来,总是大件的东西方便些。所以这也倒理解为什么缂丝受到高消费人群的青睐,历代皇家气象的活,不都是讲究大幅才有气派么。

苏州老百姓都习惯地把这种织造方法称之为“通经断纬”。用这种工艺缂织书画,风格别具,极为精美、故又被誉为“织中之圣”。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

明代,苏州已是主要产地,当时齐门外的陆墓镇,就盛产各种精美的缂丝产品。在苏州缂丝行业中,名匠有朱良栋,吴圻。落款“长洲朱良栋制”的《瑶池献寿图》,落款为“吴门吴圻制”的《沈周·蟠桃仙》,均是缂丝的优秀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乾清官。清代,成立苏州织造局,自乾隆二十年起,至光绪十二年,苏州办解缂丝品26批,每批多者一二百件,少者三五件,织物主要是蟒袍、马褂、补子等。后来,苏州缂丝业衰弱,匠人稀缺,生产的品种寥寥无几。自清王朝灭亡后,朝廷这一最大的买主消失,但苏州的缂丝业却凭借高超的技艺远销欧国外,一度成为世界风行的奢侈品。

缂丝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织纬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多种特种技法,都依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结”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或较徒的纹样上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掼”是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

通常,一幅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原作者可能是在灵感来临时,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然而织工在摹缂作品时,却往往要花费月余光阴甚至经年方成一幅。

由于很多摹缂作品上都会有颜色深浅的渐变,织工们为细致体现作品,通常要将一根真丝线劈成两股、四股乃至八股,最细时甚至只用丝线的六十四分之一。无论是换梭,还是劈丝,每幅缂丝作品都需要织工长久、专注地工作,不容有失。

如果说刺绣是苏州的名片,那么缂丝怎么也算是这张名片的另一面。根据记载,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苏州这边就有很多有名的缂丝艺人。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缂丝,或者说苏作的缂丝,绝对和苏绣一样,有地道的苏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