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上钩(2 / 2)

刺绣 尚启元 1112 字 1个月前

到了预定场地,就支起横幅,上面写着主人艺名。一般都姓“筱”,“笑”的意思。名字不是“筱嘻嘻”就是“筱哈哈”。然后支起木箱,搭起台子,竖起马灯,再将自己化妆成现在北方相声“双簧”里的那副媒婆不像媒婆,小丑不像小丑的滑稽模样。

刘金明打趣道:“还是馨儿疼我。”

翠妈一咧嘴道:“刚才我把子良拿进来的鱼给炖上了。”

沈雪馨说:“别家的孩子馋鱼,我可不馋。”

翠妈笑着说:“你们爷俩啊,真是难伺候,有能耐挣了钱,去松鹤楼吃一顿。”

沈雪馨鼓了鼓勇气说:“刘叔,等我挣了钱,带你去松鹤楼吃一顿。”

厨房里笑声一片。

苏州的松鹤楼,远近闻名。究竟于何时开业,现在以没有资料确认。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乾隆初年,这家店已经在市民中颇有影响。当时的松鹤楼不是饭店菜馆,而仅仅是一家经营苏式汤面的面馆。苏州人喜欢食用苏式汤面,而松鹤楼能够矫矫不群,一飞冲天,必定有其独得之秘。

作为苏州最年长的一个面馆,就其面条的品质而言,远不及后起之秀观振兴和朱鸿兴。当时甚至有本帮美食家这么讽刺,说到松鹤楼吃面呢,其实不要买面,光买个浇头就行,拿着到其他面店去吃。这恰好说明,松鹤楼的面浇小菜,做得实在是好。

松鹤楼的店面是租的两家,房东一个姓谈,一个姓杨。后者在隔壁开了家酱园店“杨同泰”,也兼卖酒醋。很多市民傍晚下班以后,就到这家酱园来买一壶酒,小酌一番,以解除一天的疲劳。一般酒家是不提供下酒菜的,最多是生山芋、马兰头。有些客人更节约,一个铜元买二十颗五香豆,可以喝一斤黄酒。但有些客人要讲究一点,所以酒家柜台上也会陈列一点白切肉、豆腐干之类的熟菜。“杨同泰”隔壁的面馆正好有更美味的小菜,不妨买过来佐酒。

就这样,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正好是苏州的生丝业和丝织业开始萧条的时候,百业不振,松鹤楼却一枝独秀,生意日渐兴隆。1902年“转型升级”成功,改称“菜面馆”。

但真正使得松鹤楼面馆具有全市名声的,并非这些价廉物美的下酒菜,而是其招牌中的招牌——卤鸭面。

苏州人吃东西,是最讲究时令的。就面馆浇头而言,冬天用青鱼,春天用草鱼,春夏之交用鳝鱼。到了夏天,所有水产都告竭的时候,卤鸭面上市了。待到初秋,就用新上市的草鸡,称为“壮鸡”。也就是说,整个夏季,农历五六七月,正好是卤鸭的当令时节。正好,苏州的一项全体性民俗响应了卤鸭的上市,使得松鹤楼作为一家面馆,有了长盛不衰的根基。

刘子良跑到厨房问:“这不是做菜了吗?怎么还要去松鹤楼?”

众人大笑道:“你想得美,还去松鹤楼,喝西北风吧!”

翠妈吩咐儿子:“把鱼端上去!”

刘子良接过盘子,端到桌子上。

翠妈接着说:“馨儿,你去派个人,问问陈姑娘过来吃饭吗?”

沈雪馨笑意正浓,说:“我马上去!”

翠妈见两个孩子离开后,对刘金明说:“馨儿和我说,让你也来绣坊,帮忙看看仓库,咱们一家干起来。”

刘金明说:“这事我早就说过,我还是去打渔吧。这样在饭桌上,我和馨儿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