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烟雾(2 / 2)

刺绣 尚启元 1205 字 1个月前

唯美至极的故事,要唯美至极的声腔吟唱。

昆曲便是这种声腔。甚么豁腔之顿挫、滑腔之圆润、擞腔之摇曳、橄榄腔之起收纯细……林林总总,葛勇都唱得妥帖醇厚,并配以恰当的古琴指法为自己伴奏。清丽雅正,丝毫不见浮躁。

陈蹶子醉梦在**中,哪能自拔?不过马子苓虽然出身是风尘女子,但懂得世道。她之所以这样与陈蹶子相处,也是为了报恩,然后想抽个机会,与陈蹶子彻底了断关系,毕竟两人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所以,马子苓选择了昆曲《牡丹亭》,希望用戏外音的方式告诉陈蹶子一些内心的想法,哪能想到陈蹶子行医很精明,但对昆曲一无所知。

其实,昆曲是活着的园林,江南的先民们,把时光的晕染,用水袖的挥舞涂抹在舞台之间。心底如果够柔软,又何处不是江南?

在《太仓志略》“盛彧传”中记载:太仓有一批文人如熊梦祥、卢昭、秦约、文质、袁华、陆仁、陆琬……等在玉山草堂与顾阿瑛等“往来唱和”。

这些文人大概也没想到,他们坐在一起随口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后世的一个曲种。后来,经过元末明初昆山音乐家顾坚、明嘉靖年间的戏曲革新家魏良辅及后世众人的改革,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万历年末,昆腔传入京城,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比魏良辅稍晚,而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作者,从此,昆腔由清曲进入到剧曲。《浣纱记》无疑是昆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这其间,足以传世的传奇作品不少,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而《牡丹亭》更是汤显祖的抗鼎之作,数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传奇的圭臬。

此后,昆曲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而昆曲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滞,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越来越多人进军“昆剧圈”,作品越来越多,此时昆曲的演出形式由演出全本传奇,变成演出折子戏。折子戏就是以往剧中的一些精彩的选段,加以充实、丰富,变成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也就是说昆剧越来越有意思了。

可关于昆曲的这些事情,陈蹶子哪能知道呢?他只想取悦马子苓。马子苓不得不为他讲解关于《牡丹亭》的事情。

当日《牡丹亭》一出,就“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可以说是元剧的风月班首。而《牡丹亭》的评价甚至凌驾于《西厢记》之上!而作者汤显祖曾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共有戏五十五出,《惊梦》是第十出。在舞台上演出将其指《惊梦》分成《游园》和《惊梦》两折。

昆曲《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马子苓也觉得,即使这样解释,陈蹶子也未必能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