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知晓(1 / 2)

刺绣 尚启元 1154 字 1个月前

因酩酊大醉而沉睡了一夜的何穗,一大早醒来,就感头晕脑胀,而在一旁的凤娘给她细心的熬制着汤药。

沈灵慧听到吴昌硕先生回到苏州的消息后,起了个早,就去找吴昌硕,把这段时间发生在苏州城绣坊间的事情,从头到尾是说了一遍。

吴昌硕说:“这不是戏班所为,如果是戏班所为,就不需要让孩子们出来传唱歌谣了,戏班班主更没有必要去赴宴。不过,话再说回来,这事不是戏班抖露出来的风声,又能是谁呢?”

沈灵慧说:“吴先生,现在这事的风波已经过去了,咱不聊着不开心的事情了。”

吴昌硕笑道:“不过,还是你有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来,这养兵之道的书,看来没少读啊!”

沈灵慧回道:“我一个女孩子,读什么养兵之道的书啊?”

吴昌硕从桌子拿起一本《芥子园画谱》递给沈灵慧,说:“这是我去杭州的时候,友人送我的书,送给你了,或许对你的绣技提升会有帮助。”

沈灵慧接过书,便说:“李渔?”

吴昌硕说:“李渔是个人才啊,当年,他因为在村子里兴修水利而输了官司,心情低落。前途无望,田园生活也充满了苟且,不甘心就这样过完一生的李渔卖掉了自己的园子,居家迁往杭州,开始了在杭州的新生活。也就是在杭州,他的艺术才华得以被发现和施展,而他自己也终于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方式,这一年的李渔四十岁。”

沈灵慧惊讶:“四十岁?”

吴昌硕点了点头。其实,不得不承认,杭州城开启了李渔创作的生涯。他在杭州居住的十多年时间里,一共写下了六部传奇和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有《怜香伴》、《风筝误》等六部传奇及短篇小说《无声戏》、《十二楼》。他的小说通俗易懂,又多是写男女爱情,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审美,所以一经面世,不是畅销,而是脱销。他不仅写小说,还是一位成功的编剧。他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了剧本,在戏曲舞台上进行演出。

据说,杭州书铺里只要出现了李渔的新作,数日之内,远在三千里之外的地方也同时更新上市了。可见,他的书深得读者喜爱。后来他告别西子湖,来到六朝古都,他先是购得一处小院,名曰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他又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大部分著作都在这里印刷发行,其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闲情偶寄》。“芥子园书铺”变成了最具影响力书局之一。

李渔居住在金陵期间,注重戏曲的改良。56岁的李渔应朋友之邀去游历山水,在山西临汾和甘肃兰州找到两个极有戏剧天赋的孩子,一个叫王姬,一个叫乔姬。李渔喜出望外,将这两个年仅十三岁的女孩子带回了南京,悉心**,组建了自己的戏班。不过好景不长,乔、王二姬因过度劳累先后逝世,李渔的戏曲事业遭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乔王二姬的李渔不仅精神和情感上备受打击,而且丧失了经济上的主要收入来源,从此生活走向了衰败和贫困。

七年之后,贫病交加的李渔在杭州的层园里故去,结束了自己逆袭励志的一生。

吴昌硕说:“天妒英才,李渔是一位生活精致的人。从词曲、音律到服饰、器玩,从园林、居室到饮食、养生……李渔无所不玩,无所不懂,无所不通。”

沈灵慧羡慕道:“此生做一个李渔也是很幸福的。”

吴昌硕说:“李渔爱吃,尤其是大闸蟹,他还主张多吃蔬菜。”

众所周知,李渔向有“四命”之说:“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他在生活日用上,也颇花心思。大至园林设计,小到桌椅、箱笼等器具,无不用其奇思妙想来创造,每每自诩其能:“不特工巧犹人,且能自我作古。”

沈灵慧握着这本书籍,翻了几页,非常喜欢,里面的山石、花卉等画法,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