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粉墨(1 / 2)

刺绣 尚启元 1166 字 1个月前

这是一个典型的苏州四合院,院里一株槐树,树影婆娑,天有些阴沉,一个戏子在琴师的伴奏下缓慢登场,她穿着厚重的长长的古装,画着厚厚的浓妆,忍着寒冬。

沈灵慧和陈兰芳坐在台下,这是吴昌硕这一群文人们请来的戏班,顺便把她们两位请来看戏。戏子的声音圆润娇柔,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入戏迷的耳中,她唱的是:“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我本当与驸马消遣游玩,怎奈他终日里愁锁眉尖”。

这是京剧《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的一段唱词,这出戏的故事背景是北宋年间,辽邦与宋朝交战,辽邦在幽州办“双龙会”,设下埋伏,宋朝的杨家将伤亡惨重。杨家将的杨四郎(延辉)被擒,隐名埋姓,改名木易,与辽邦铁镜公主成婚。十五年后,辽邦萧天佐在飞虎峪摆天门阵,杨六郎(延昭)挂帅前往御敌,佘太君押粮来到军前。

沈灵慧被台上戏子的演出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是一身雍容华贵的戏袍,让她非常着迷。这是一种难以表达的美,一举手一投足,看似寻常,却从容不迫,自有一种淡定优雅,再加上京胡演奏起来圆润丰满、刚柔相济的烘托,把杨四郎的英勇气概与哀怨凄婉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刹间,惊觉原来京剧的表演也可以这样美仑美奂。

陈兰芳问:“是不是感觉很震惊?”

沈灵慧说:“我以前都是听你的评弹,这京戏头一回看,不光好看还好听,你看着戏袍,绣的多精致。”

陈兰芳提醒道:“怎么说,你也是苏州城的第一绣娘,我也算是名角,咱俩不能失态。”

沈灵慧摇着头说:“我可没把自己当苏州第一绣娘,外面有的是高手。”

陈兰芳说:“欣赏京剧需要静心,同时也能让人心静的一件事儿。”说完,她转到戏台的另一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陈兰芳一直盯着那把胡琴看。

胡琴是京剧乐队的领袖,戏曲舞台上的第一号伴奏乐器,任何乐器都无可替代。在嘈杂如闹市的旧戏园子,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喊声、聊天、喝彩、叫卖、甩手巾板前的吆喝、女眷们的一惊一乍、有头有脸的人物引起的躁动,不肯轻易消失的嗑瓜子声响。这样的环境造就了Z国京剧的叫天大嗓,铿锵锣鼓,还有高亢尖锐、穿透力极强的胡琴。

沈灵慧也跟着陈兰芳到了台的另一边,只见一位穿着长衫的琴师,跷着二郎腿的姿势,腿的上面垫着块布,将小小的京胡向左倾斜着,执琴弓的右手疾徐往返,清脆的琴音伴着檀板和蹦豆似的单皮鼓声。

陈兰芳轻声给沈灵慧介绍着戏曲行里的乐器:“那个是小号,那个是箫……”

吴昌硕也走到了两人之间,说:“放着这么好的戏不看,跑来看乐器演奏?”

陈兰芳赶紧解释:“我是来看他的胡琴。”

吴昌硕打眼一看,胡琴的身子骨几乎全是竹子,只有弦轴是木的,便说:“胡琴的尖锐正源自南国的修竹。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同样是竹,做成笙管笛箫,便阴柔得多,做成京胡,却慷锵有力,声震四方。”

Z国文人向来喜欢以竹、兰、梅、菊喻君子之德,竹子的节那叫有气节,竹子的空心那叫虚怀若谷,胡琴仿佛与这些爱竹者气韵相通,多少把二胡、琵琶、三弦、大阮也压不住,它惊世骇俗的尖叫,让人们既敬且畏。

沈灵慧惊讶道:“竹子和人一样,同样的材质,但得看最后成为什么样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