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孟氏将两个乖孙哄睡,见叶欢还在油灯下算账,忍不住劝道:“做生意,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日后有了熟客,就好了。”
叶欢也知道这个理儿,可真的执行起来就有些泄气。这些银子出去开销,真正落到手的,才一两银子。虽没有亏损,但也远远达不到叶欢的期望。
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话还真是没错。
宋孟氏倒是心宽,一边缝着给孙子孙女的小衣裳,一边劝慰道:“能不亏就不错了。做食肆生意,本就要细水流长,日子久了,有了名气,还怕没银子进账?”
叶欢被安慰了两句,心里舒服了不少。“娘,您怎么懂这些的?”
宋孟氏做针线的手微微一顿,开口道:“当年嫁到夫家,也曾帮着婆婆打理过铺子,虽做的营生不尽相同,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叶欢还是头一次听宋孟氏提起过去的事情,不免心生敬佩。“娘真能干!”
读书认字,女红针线,操持家务样样在行,就连打理铺子,亦是满满的心得,不愧是大户人家出身啊!
宋孟氏见叶欢一脸兴味的盯着她,不由得笑了。“你也不差。”
婆媳二人相视一笑,关系又亲近了不少。
夜里,叶欢起来喂了两次奶,刚躺下没多久,就又要起来上工了。为了方便照顾两个娃儿,叶欢便劝说了宋孟氏将两个小家伙带去了食肆。
食肆的后堂有几间屋子,大多堆放着柴禾和各类食材。叶欢叫人将其中一间腾出来,专门给宋孟氏和两个娃儿歇息用。如此一来,倒省得她两头跑了。
一大清早,叶欢就要去厨房整菜,将中午要用的食材都备好。一个上午忙下来,她都有些腰酸背痛了。
两个娃儿还小,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倒也容易照看。宋孟氏得了闲,就拿着针线篮子绣几针。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宋孟氏有了新的牵挂,身子倒是一日比一日好了。
这天,叶欢在厨房里忙着,一个伙计便拿着封信过来。“东家,京城来的信。”
叶欢一听是京城来的,忙将手在抹布上蹭了两下,接过信来。看着上头苍劲有力的几个大字,叶欢便认出了是宋尧的字迹。将锅里的菜装进盘子,叶欢便抽了个空去了后堂。“娘,小叔来信了。”
宋孟氏上回接到宋尧的书信,还是正月里,听说宋尧又派人送了信来,忙将针线篮子丢到一旁,飞快的将信拆了。
叶欢虽然也好奇信里的内容,但宋孟氏不开口,她也不好过问。
“阿尧入了圣上的眼,升了官。”宋孟氏一连看了好几遍,确认无误后才开口道。
叶欢听说宋尧升了官,忙笑着道喜。“小叔这般出息,娘总算是苦尽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