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不同规矩,因地制宜(1 / 2)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铃兰国土有限,百姓也不富足,很难有许多人愿意读书进京赶考,大部分人还是宁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至少安稳些。”

对于这事,墨景玄倒是能理解毕竟,虽然铃兰算是进出口的交易强国,但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个弹丸之地,相比于大夏的巨大来说,什么都不是。

地方小又没有足够的资源,只能靠海口贸易来换取更多生存的可能,所以早些年间铃兰其实跟其他几个国土较小的国家一样,算是半个游牧民族。

只是近些年造船水平不断上升,加上地理优势,适合停靠,外面也有人不断往来,才有了国际贸易这一说。

让更多的百姓安定下来,去做生意,去赚更多的钱,也能让更多人有闲情逸致去读书,而不是为了生计拼尽全力。

“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至少权力集中,事情也不会容易有分歧,边关之地本就极其敏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引**动或暴乱,官宦和军阀统一为一人,减少了不少问题出现的可能,是个相当值得学习的办法。”

墨景玄若有所思的点头,算是肯定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其实如果一个国家文官太少,很有可能就会造成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民族的局面。

那种场景,凤清歌印象中是有的,历史上是有不少的草原的游牧民族,还有极寒之地的其他种族等等。

这种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非常明确的官宦制度,而是以小型部落的形式存在,任人唯亲。

所有的政权政策和决定都是由最上面的那一个人统一下达,在管理上会出现很大的漏洞,也就导致国家很难承受起来,如果版图过大管理起来也会十分受限。

他们因为冬季粮草不足,资源不足,无法生存下去,只能以小部队的形式突袭周边的平原地区,搜刮百姓的物资赖以生存。

说白了常年战乱从来都不是他们期望的,他们比谁都渴望平静安稳的日子,可是老天不作美,他们所属的地方就是这样,很难撼动。

“我相公说,每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制度背后,都一定有一个更加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过,不知二位可曾听过,近百年前铃兰边关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当初铃兰与南国,还未交好时,最大的一场战役。”

夫人点头,接着又长长的叹了口气,似是很无奈的样子。

“是铃裕之战?”

墨景玄很明显是听过的,一听县令夫人说起,立刻就接话了。

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录,说是相当的惨烈。

最早南国发起战争,与铃兰大军正面碰上,两个国家都不大,说白了,打赢了就是两个国家合并,打输了就是自己国破流亡。

自然是两方都倾尽全力,但因为铃兰版图属于地势极其狭长的那一种,所以想要攻打铃兰,就需要顺着铃兰的版图一路从东打到西,这样**。

南国虽然是个不大的国家,但也只是相对于大夏来说。

对于铃兰这样的小国来说,他的兵力还算是雄厚,在如此凶悍的兵力之下,铃兰自然是很快溃不成军。

一时之间尸横遍野,哀嚎满地,百姓生灵涂炭,那日子简直犹如水深火热之中一般,见者落泪,闻者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