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燕北(上)(2 / 2)

再嫁大理寺卿 加减分 1215 字 2个月前

陆离一进殿就瞧见地上四分五裂的玉镇尺,殿内一干人等均朝他看来,神情十分凝重。

天后看到陆离,原本腾腾的怒气被压下去不少。

“内阁,把军情读给陆卿听听。”

“是,陛下。今日一早南阳送来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军报,称匈奴那头年初早有准备,于一月前,也就是三月初便安插了一支突袭军在南阳城附近埋伏,三日前趁着城中置存军资的当口发起突袭。”

“辖下陆家军认为时机难得,竟就势从背后杀出!劫掠粮草辎重,与匈奴军里应外合,哗变叛国!程杞无力抵抗,只能弃了南阳,退回到宛城,泣血求援!军报便是由程杞手写的血书。”

哗变叛国?陆离蹙眉,遭逢国丧,南阳那头匈奴整军来袭是迟早之事,原在他的预料之中。

但他没想到的是,陆家军会哗变叛国……驻边的南阳军只有二万五千人,多是当地新收入伍的,而父亲带去的陆家军有三万五千人。昔年抵御匈奴骑兵的时候,父亲为了避嫌将陆家军列在了阵前,可南阳军中新兵伤亡却一点儿也不少。这样算来,现在南阳的四万人中,陆家军是占了四分之三之多。

他暗自思付,若陆家军哗变,确是比外敌棘手,便是一州太守也只能束手无策。

“程杞信上说,他当时命悬一线,之所以能保得一命,是因城中百姓掩护。眼下陆家军占了南阳,城中喧乱至极,事态紧急。据他粗略估计,南阳军与百姓的伤亡至少在五千以上。”

陆离目色沉寂下来,当年父亲领着陆家军浴血奋战不幸战死,匈奴也不过惨胜如败,两国人困马乏,程杞议和通商乃顺理成章,说是白捡了便宜也不为过。

这些年程杞在南阳领兵,与匈奴游骑兵有来有回,却败多胜少。因其领军不力,治军不公,听闻陆家军一直不信程杞。

他唯一想不透的是,陆家军没有指挥、没有调度、没有统筹的安排、没有反抗的余地……他们这群久蛰之人,是被先帝所抛弃的陆家军,是被程杞用来当活靶子的陆家军,为何选择此时哗变?之后又欲如何?

天后把目光从陆离身上收回了,凤目环视众人,冷声问道,“众卿对南阳危情可有应对之策了?”

天后此问一出,大殿又静了下来。

陆家军哗变,使南阳落入危境,但更大的危局却不仅限于此。

大晋皇权动**,连皇储间都趁机作祟,外敌狡猾蛮勇,岂不闻风而动趁火打劫?眼下匈奴整军,主力军尚屯于阶陛,大晋经不经得起与匈奴一战?陆家军这个时候挑起内乱会带来什么后果?此危情之一。

新帝登基伊始,朝局未稳,百废待兴。然而倭寇扰境、北漠整军、河东战乱,哪一处不是捉襟见肘?哪一处还能抽兵遣将?朝廷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上那头,南阳这事若不速战速决,很可能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危情之二。

陆家军多是骑兵,坚守南疆数年,对那里的气候、地势、匈奴的作战习惯多有熟悉,久与匈奴苦战。唯有收复了陆家军,方能守住南阳军心。也唯有粮草辎重不失,才能将匈奴大军击退,彻底解南阳之危。

陆家军将领多是跟过陆翀、陆陵出生入死的旧部。上一任主帅陆陵虽离世久矣,或许是因为他的诡兵奇谋,或许是因为他的英年早逝,或许是因为他不受天子待见而孤守南疆,在陆家军心中极具悲剧英雄的色彩。

当务之急,是要尽早增派一名能够收复陆家军的将帅稳住南阳!

而泱泱整个大晋,这样的人,唯余一人。

天后此问,无疑是一种试探。

殿内之人也个个心知肚明,只是不敢置喙。

这时,陆离越众而出,单膝拜下道,“陛下,臣愿前往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