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因絮果(上)(1 / 2)

再嫁大理寺卿 加减分 1467 字 2个月前

萧仁垂眸,指了指离他最近的一个座位,“微微,你先坐下来。这么多年,你一定有许多疑惑藏在心里,今日师傅会为你解惑。”

锦初迅速抹了一把泪,低头平复了一下心境,肃容问道,“师傅到底是谁?”

萧仁端坐在桌案前,看着她慎重又忧虑的神情,不言也不语,仿佛锦初问的人,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萧仁缓缓开口。

“那我便从头说起罢。”

“我眼下这个身份是假的,萧仁这个名字,也是来了三川以后才取的。我真名叫任霄。”

锦初听了这话,心中困惑,愕然道,“那师傅从哪里来?”

萧仁看她一眼,垂下眸,寥落地笑了一下,“十年前,我原是辽北军旗下一名军医。”

“如果你还记得十年前的那场辽北大疫,就该听说过那里有座太平城……我的故乡就在那里,一直到参军前,我在那里出生、读书、学医、娶妻、生子。知道谁家的豆腐做得最好,谁家的蔬菜最新鲜,城内最大的酒楼是哪家,府衙的门朝哪开,城内的四大家族是谁,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通向什么地方。”

“不像三川,我住了十几年,可也一点不了解这个地方。”

说这些话的时候,萧仁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如梦似幻的光彩,恍惚又回到了记忆里的旧事时光,靠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那一座城的绮丽和雄伟。

然而,这光彩不过一瞬便又湮灭了,只剩下现实和希望不能融合的失落感。仿佛对于自己的仓促离开,至今仍还觉得难以释怀。

锦初闻言,微微出神,辽北大疫她也只在医书上见过。印象中,太平城是北境的一个边陲重镇,是大晋最北端的城池。

关于太平城,最出名的还是天后拯救苍生的故事,临睡前没少听嬷嬷讲起。

故事的梗概是,北地的瘟疫最早是从太平城开始起的,太守对着疫病束手无策,朝廷震动,天后带着朝臣亲自赶来抗疫。最后太平城抗疫大胜,天后不仅将疫症控制住,救一城百姓于水火,也使整个北境一线未受传染,令得军心大定守住了北疆安定。

当年辽北一役,是大晋开朝以来所遭遇的最大战役之一,太子是豪情万丈的主将,但扬名立万的却是天后。这是一场完整的胜局,强虏已退,边防稳固,朝堂上政务军务的改良快速推进,北疆被摧毁的家园也在慢慢重建。朝中皆对天后另眼相看,更重要的是天后在百姓中的声望一飞冲天。这个故事也令年幼的锦初深受震动,立志成为一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师。

“我父亲是个秀才。”萧仁说到这里,寂寥地笑了笑,“做梦都想让我能考个状元什么的光耀门楣,可惜我偏偏只读得下医书,我想着再没有比战场有更多伤病员的地方,后来晋北一开战,我干脆就偷着跑出去参军了。”

太平城大疫那年,任霄虽然还年少,却已是辽北军里的老人儿了。辽北决战,辽北军共斩杀北漠四万余人,逼得北漠国主退守国都,一时无力再攻北城。而与此同时,辽北军任霄,这名起于行伍的小军医,也终凭着救治主将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医术高明,医德极好,自然也深受全军上下尊敬。

“苦战结束之后,我以为自己攒了军功,可以回家光耀门楣,父母不知会高兴成什么样子。”片刻,萧仁露出一个哀伤的笑,“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最终盼到的是家人殉城的噩耗。”

这一刻,锦初看清了萧仁的目光,那是一种异常伶仃的寂寞,踌躇再三,终将要问的压了下去,只是望向萧仁目光满是疼惜之意。

萧仁却转过头去,移向窗外,仿佛看见远在太平城的自家小院,若是自己从未私自离家参军,此刻,定然能与家人团圆在一处罢?

听闻太平城封城,任霄得知家人丧生,头一个反应竟是不信。他觉得消息一定是假的,直到跑马入城,心才彻底凉下来。

这时,已是封城解禁之后月余。为了防止瘟疫扩散,解禁以后朝廷一把火烧尽了城中的尸身。

当日的街道上空空****,店铺早就关门大吉,大抵能吃的东西都被找出来吃了。

明明是热闹的夏日,连路边的树上,枝丫都光秃秃的——叶子早已被饿得发狂的人们摘下来填了肚子,连老鼠都尽数被掏光了,虫子也看不到一个。

若不是热辣辣的日头,这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夏日,像是冬日。这不像任霄记忆中的那个太平城,小而热闹,瓜果丰美,美酒醇香。

萧仁忽回头问,“微微,你可知道,比疫症更可怕的是什么?”

锦初有些诧然,“是……甚么?”

萧仁直直地望向锦初,“以大义为名,牺牲手无寸铁的百姓。”他声音里的悲愤与苍凉,足以绞碎世上最坚硬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