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蓬山此去无多路(1 / 2)

张廷玉还是让人将那封信带给了张廷珞,趁他还伤着的时候。

让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会好一点,免得还存着什么不真实的幻想,且再怎么脑子发热,也苦于被打得出不了门。养伤这段时间,也够他冷静下来了。

张廷玉到底还是没有向自家蠢弟弟道歉的意思。终归这事若非牵涉到张廷珞,四爷应该是不会管的。

这人管了这事,大抵出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拉拢张家和文官集团,另一方面是……如果以后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四爷可以直接告诉她,事情已经被他处理好了。

有些人一出生就比别人的终点还靠前,比不得的,张廷玉复杂地想。

何况要比也当是阿珞去比。

从头到尾,她的事与他张廷玉,就没什么相干。

张廷珞养了半个月的伤,再回到翰林院的时候已没人再说这事。大家讨论着新的八卦,比如赵凤诏贪成那样,赵申乔居然是干净的。

四贝勒是久不出山了,也还是有人记得他以前想做事时候的威名,那叫一个雷厉风行,可比现在十三爷十四爷手段都厉害得多。听说这次他也不知道是上了什么心,可能是为了和隆科多交好?总之查得十分用心,刑都上了无数道。

就是这样的人都没查出赵申乔的把柄。

不过赵申乔终归还是教子无方,纵然自己没问题,还是没脸见人,很快就向皇帝递了辞呈。

康熙是没批,温言安慰,最后还是将人挽留了下来。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老皇帝这几年在儿子的培养上十分纠结,看着赵申乔这种管不好孩子的,估计是不会再用了。

所幸戴名世一案牵扯没有太大,后面也换了人查,不至于到让赵申乔哪方面都让人诟病的程度。

这位清廉而过苛的老臣,终究得到一个中平的结局。

但引发的风波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不知道是否看到赵凤诏之事引发了什么感叹,抑或只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怕出什么意外,不久,康熙便命议再立太子之事。

=========

四爷立在殿中,垂着头只是不语。

眼下的情况让人很有些尴尬,也就是他之前已听无双说过些话,才能在此刻维持心情平静。

皇阿玛命人议再立太子,却叫了他们来旁听,也不知道是图什么。

有那想法的,听到自己一个提名都没有,或是平时与自己相熟的臣子提名了别人,难道会开心?

没那想法,或者不想出头的,听到自己被人当凑数的报上去,难道又会感觉自豪?

人心隔肚皮。提名的未必真是支持,可能反而会因此受害。

这是一个大问题。以前遗留下来的一些事情让他们总觉得自己在这种事情上是应该有话语权的,应该立嫡长子,如果没有嫡长子就立贵子,总之怎么都是他们说了算。

但皇帝并不会真的这么想。没有皇帝会喜欢受人辖制。

问他们,并不是真的问他们,只是想看看这些人的风向而已。

——虽然如此,还是会想要听到有人支持自己吧?他想。

而在几位说得上话的满洲老臣说完话之后,四爷的嘴角不动声色地扬起一点苦笑。

没人说他,所有人都在说八贝勒。

诚然这也很正常,老八看起来是讨人喜欢的,也会说话,总让人觉得他在为你着想。

虽然如果换到另一个与你有仇的人面前,老八又会去为那个人着想了。

但无所谓,这些人也未必是真的看不透。说到底一个贝勒的好意对他们而言不一定那么重要,他们有的是在宫里当贵妃当四妃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