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攸宁也知道自己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傻,就地取材,除了方便,当然还要考虑成本因素,哪能一概而论?
进入农历四月,到了红薯的种植季节。之前纪昀就让人运来了薯种,同薯种一起来的,还有一批有着红薯种植经验的农民,红薯种苗已经育好,石林府的田间,到处都是栽种红薯的百姓。
“听说这东西产量贼高,在东边几个省,去年都种上了?”有人一边手里飞快地往地里塞着红薯种苗,一边问身旁的人道。
“是啊,听说这红薯还是我们纪大人弄出来的哩”,他身旁的人说道,“是宋淑人——就是我们纪大人的太太,让人找来的红薯种,又指导着东济人种出了红薯,纪太太也因此被朝廷封为淑人。”
“纪太太怎么知道红薯这东西?”有人好奇地问道。
“听说是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就让人到处去找,机缘巧合下,还真让她找到了,并种了出来”,刚才那人回答道,“这不,我们也能跟着沾光了,听说这东西一亩地能产几千斤呢。”
“那不是再也不愁粮食不够吃了?”不远处另一个人接话道。
“谁说不是呢?”有知道的接话道:“我二姑家的表妹嫁到了海西,说自从种了红薯,家里再不愁会饿肚子了。”一亩地产几千斤,咋也够吃了。
旁边有人问道:“东济是哪?是纪大人之前做官的地方吗?”
“东济是海西的一个县,我们大人之前在东济任县令”,有知道内情的人答道,“东济不但穷,还经常有倭寇上岸抢掠杀人,我们大人不但赶走了倭人,还让东济百姓填饱了肚子,是以才升任知州,来到我们石林。”
“纪大人真厉害,我们石林有福了。”有人说道。
“谁说不是呢?听说这次边墙修好后,大人要在边墙南边再修一道内墙,要是修好,鞑子的马队就不容易过来了。”又有一个人说道。
“真的,你听谁说的?”旁边有人问道。州府在招人加固边墙,这些大家都知道,可修内墙的事,他还真没听说。
旁边几个都竖起了耳朵,这事大家都没听过。
“我家一个过房亲戚,他们家的一个表亲在府衙做事,我那亲戚听他那位在府衙做事的亲戚说的。”
“太好了,这下我们安全多了。”有人庆幸地说道。
旁边一片附和之声。
“有纪大人这样能干的长官,我们有福了。”有人感慨地说道。种上红薯,让大家填饱肚子;修葺边墙,让大家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这样的好官,为什么不早些来石林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