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都走远了,姓王的男人把门关上,一群人哈哈大笑起来。小姐的办法真好,真痛快,既揍她们一顿出了气,又让她们放了血,破了财,以后永远记住这个教训。“不该惹的人不要惹,让她们学个乖”,小姐的原话是这样的,只是没想到还饶上了一个姑太太,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做得好,银子就是你们的了,你们自己商量着分吧,首饰放这儿,明天让太太去纪府还了。”到底是亲戚,今天就当是出气了,事情也不能做得太绝,否则大老爷的面子上也不好看。
来回话的王大喜出望外。他也姓王,只是此王非彼王,他与王家姑父一点关系也没有,是赵石后来请来教那群孩子的人。他也是读书人,只是眼瞅着中举无望,家里父母老迈,业,以卖字为生,也给人写写讼状。所得银钱,勉强让一大家人不至饿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赵石。听说是去教一群下人读书习字,束修也可观,他二话没说就应了。教下人怎么了?自己给人写状纸,不也处处被人瞧不起吗?还让家人跟着自己挨饿。如今凭自己的工钱,父母妻儿能吃饱穿暖,他已经很满足了。为东主分忧,本是自己分内事,没想到小姐出手这样大方,四百两银子,够买一栋三进宅子了,小姐说赏就赏了。他们二十个人,分到每人手上,也有二十两了,够一家人一年的花销了,两个儿子买笔墨的钱也有了。跟着这样的主家,心里敞亮,有奔头。王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你家都有什么人?”宋攸宁问王大道。
王大毕恭毕敬地站着回话道:“有老父老母,还有五个孩子,平日都是拙荆在家照看他们。”
“不必拘束”,宋攸宁示意他坐下说话,“孩子们都多大了?读书没有?”
王大并没有坐下,仍然站着恭敬地答道:“老大老四老五是女儿,老二老三是男孩,大女儿今年十五岁了,两个儿子一个十二,一个十岁,都跟着我认识了几个字。”
“女儿也识字吗?”宋攸宁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世道,穷苦人家的女儿多数不识字,读书写字也要花费银钱,又不能科举入仕,谁会去花这个钱?
王大有些羞赧:“想着让她们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也明白些道理……”
宋攸宁不由对王大刮目相看,这意识,很超前啊!五个孩子,吃饱穿暖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还要读书认字,怪不得王大生活拮据了。
“我有一个想法,你听听,看怎么样?”宋攸宁说道。她没在家的这段时间,想让手下的人都搬到庄子上去。这事王大也知道,赵掌柜进京前就说过。“庄子上住房没问题,你看带你全家都去怎样?”
宋攸宁说道,“不卖身,都带过去,孩子们也能跟着读书,至于你父母妻子,庄子上有地,想种地了就种点地,不想种地,就帮着做下饭,照顾照顾那帮孩子们,吃喝嚼用,就跟大家一起。”王大不迂腐,肯放下身段做事,孝敬老人,疼爱孩子,人品值得人尊重。宋攸宁也不介意帮他一把,这对她来说也是举手之劳。
王大一听不用卖身,还要供他全家的吃喝嚼用,心里喜欢,又有些犹豫。宋攸宁见他迟疑,就说道:“你有什么话,尽管说无妨。”
“在下是想,无功不受禄,一大家人,一年的嚼用不是小数目……”
原来是担心这个。宋攸宁不以为意地说道:“都说了,她们有时间就帮着做做饭什么的,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就行了。”这让宋攸宁更肯定了王大的人品,不是有便宜就上。
这样的主家去哪找?王大深揖行礼道:“多谢小姐了,小姐但有差遣,王某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不有客气,你去忙吧,这两天回去准备一下,到时我让人接你们过去。”
王大千恩万谢地下去了。
“来人,备马车,我们去别院。”宋攸宁高声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