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钟离玉去世(1 / 2)

阴沉沉的天气,四周皆是雾蒙蒙的,厚实的云层里仿佛憋着好一场大雨。

这时,一顶马车“咯吱咯吱”驶来,至主街旁的医堂前停下。唐慕风下车来,回身搀了董陶陶。

两人入医堂,果见钟离玉在教授年轻人药理。董陶陶不让唐慕风张扬,走上前,混到年轻后生中,一面听钟离玉讲解,一面连声附和。

忙了好一阵,钟离玉才看到董陶陶,满面堆笑,随即又拉下脸来,“你怀着身孕,怎不好生养着,又跑来做什么?”

“你也知我,自在逍遥惯了的。那个高墙大院,无趣的很,我不欲在里面待着。”

“这话若是被陛下听了,有你受的。”钟离玉疼爱的看着董陶陶,笑的很无奈。

因这几日,天气不好,许是吃坏了东西,有些百姓患了腹泻症,上吐下泻了几天。钟离玉闻听后,不顾病体,缠着慕容灵犀陪他到医堂来,要为百姓研制汤药。试了几服,终于在今日治了这腹泻之症,百姓提了好些吃食来看望他。

董陶陶坐在一旁,笑看钟离玉嘱咐那些百姓,享受着百姓奉来的吃食,好不自在。有个百姓带了孩子来,董陶陶越看越喜欢,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虽此时,那肚子并不明显,但她却知,那里有个小生命正在慢慢长大呢,不久就要长成那孩子那般大了。

董陶陶笑起来,随手抓了一把果子,塞给那孩子。孩子的父母连连告谢。董陶陶虽是皇后,却与百姓关系极好。一来她没有架子,不许百姓见了她就行礼,二来,她也是个肯说笑的,总能逗笑大家。

再说这医堂,是钟离玉在朝廷上力排众议修建的。

战乱年代,流民多如牛毛,整日的风餐露宿,容易得急症。这医堂便能解百姓之急。医堂中的医者都是朝廷派来的,药材也是朝廷派发的。甚至于,钟离玉还在城外开了一片地,专门种药材,药材长成了便送到医堂来。为着这些药材,钟离玉没日没夜的操劳。

除了建医堂,钟离玉还在邺城建了善堂,学堂。善堂收留孤儿,学堂便是教授这些孤儿识字念书的地方。钟离玉常说,孩子是魏国的希望,是北境的未来,需得好好培养。为了让百姓少些负担,休养生息,他屡次奏请冉闵减赋税。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减免了三十多项杂税,为此,不惜得罪其他官员。

在钟离玉的感召下,冉闵和董陶陶带头事农桑,鼓励生产。董陶陶一个绿林妖女,竟带领着乞活联军们在北城开了一块地,已种出了庄稼。昨日,冉闵的那顿饭,便是董陶陶种出来的。

钟离玉忠君爱民,一心为百姓思虑,时时事事将百姓放在第一位。不止魏国百姓爱戴他,就连燕,晋廷百姓都肯为他竖起大拇指。立国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百姓的事务操劳。

冉闵的赏赐,出使燕、晋廷带回来的礼物,都分与邺城百姓。他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日皆是清粥小菜,房舍中简陋的有些寒酸,身上的长衫,还是三年前董陶陶为他做的,如今已褪色的厉害。

受过钟离玉恩惠的百姓,有了好东西便也想着他。每每送些时令鲜果蔬菜去府上,但钟离玉总舍不得吃,送还百姓,百姓又不要,便都送去了善堂或城外的金原寺中。为此,金原寺主持为钟离玉塑了个金身,日日为其添香火。

董陶陶跟着钟离玉又去了善堂和学堂,听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念:“苍颉作书,以教後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觉这声音极好听,如清风沁脾,比之战场上的声音,简直可做天籁。

正听着,忽见唐慕风急急跑来,“盟主,落雨了,赶紧回吧。陛下已着人催了几次了。”

两人刚回到明堂,就见冉闵在正厅等着,见了董陶陶,面色有些冷,看见钟离玉才有了笑。

冉闵故意不理董陶陶,越过她拉了钟离玉的手,“先生身子不适,怎又出去了?有何事吩咐;三人入了正厅,灵犀也才离开了一会,便弄来了茶水和吃食。董陶陶满脸暧昧的凑上来,“灵犀这等好,又美又能干,阿兄,你何时娶了她吧。”笑看向灵犀。灵犀一下子涨红了脸,跑了出去。

钟离玉笑着饮了一杯茶,摇头,“我这身子,怎舍得拖累她?”

门口的灵犀听了钟离玉这话,默默叹了口气。

其实,这些都是钟离玉的借口,他此前与堂姐情投意合,却眼睁睁看着她葬身火海。那一场火,早就烧断了他的情根。从此后,他断了情,将一腔热血给了百姓,给了魏国。况且,他一生都在辅佐冉闵抵抗胡族,又怎会对胡族女子动心?灵犀微笑着低了头,却落下一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