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西北(2 / 2)

连他都不敢说出口,河南道的灾情到底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在下大略估算了一下,”过了许久,萧平才艰涩开口,嗓子好像被什么沉重的东西堵住了,“这次灾情,河南道大概死了....二十余万百姓。”

一个石破天惊的数字。

“这一切,还得从年初的大旱说起...”

......

远离原本富饶,如今荒凉对的河南道,在帝国的西北,一只骑兵终于脱离了前线,进入了第二道防线中央的军营。

所有的大唐士卒都走出了军营,沉默的看着这支看起来很是疲惫的骑兵。

他们身上原本三色的铠甲现在被风沙尘土染成了土黄色,身下的马在艰难的跋涉着,在这片连绵的军营里,坚定的朝着中军大帐慢慢的移动过去。

没有士卒发出声音,所有人都为这支真的出现的骑兵而心生波澜。

关于他们的故事已经比马蹄更快的传遍了整个前线,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支骑兵进入了草原,从岷山开始,到纳木湖结束,仅仅五千个人,在吐蕃人的地盘上走了个回旋。

听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想起来更是不可思议。

大唐人对于吐蕃人的印象,除了原始野蛮,大概就是出色的骑兵作战技巧了,一对一的情况下,大唐士卒很难在和吐蕃人的骑战中占便宜,这也是大唐基本没有人会叫嚣主动对吐蕃发起战争的原因。

要打吐蕃,就要进草原,在补给线拉长,战场极为宽阔的情况下和吐蕃人打骑兵对战,没有大唐人有这个信心。

而让步卒进草原...是在开玩笑么?那些大唐人有可能在草原迷失方向,有可能被吐蕃人骑着马遛几个月,有可能死于饥寒交迫,就是没可能打赢吐蕃人。

再说了,打下吐蕃,大唐能得到什么?一个几乎没办法管理的草原,还有些吐蕃人奴隶,这对于大唐来说简直是不用算的账,闭着眼睛想都知道是亏本生意。

而吐蕃人呢?几乎在这个民族形成的同时,他们就对大唐的很多东西有了需求。

草原上没有铁,但牧民需要铁锅做饭,需要铁来制作武器制作工具,草原上缺盐,没盐牧民就会死,而贵族们...他们几乎是对大唐的织物和瓷器具有狂热的追求。

一切都一切都决定了吐蕃必然会对大唐起掠夺的心思,做生意?做生意还要本钱,还要牧民们拿自己养的牛羊去换,而抢...则什么都不需要。

看看那些大唐人吧,看看他们在边境建立的低矮的城池,看看他们连马都配不齐的军队,所有的吐蕃人都几乎达成了共识--抢他们!

骑着马,拿着武器,抢一把,既不要土地,也不要太大的奴隶,带走金银财宝,带走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过草原过一个肥年。

这就是吐蕃和大唐的根本矛盾,大唐想打吐蕃,但没法草原,大唐想让这些土匪安生老实一些,但没有办法让他们放下屠刀。

而吐蕃呢?这个处在大唐边儿上的民族,会积极地学会大唐先进优秀的知识,虽然由于地理局限没办法照搬大唐的一些东西,但在汉化极为成功地吐蕃玩达布芒赞的带领下,他们无疑脱离了以前以部落为单位,抢一把就跑,打不过就怂的习惯,变成了一群...悍匪。

他们也许不想灭唐,他们只是想抢得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东西。

所以大唐吐蕃边境摩擦不断,实在是一件很有道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