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疏漏(1 / 2)

李子卿放下手中锦衣卫的报告,揉了揉眉心,有些犯恶心:

“干嘛写这么详细?”

没有人能回答她,温泉的雾气里,只有清怀伺候在一旁。

不过这句问话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李子卿叹了口气,将那份关子骞提交的凌迟报告放在了远处。

实在是太恶心了,不管是关子骞描写的赵甲的病态,还是程子安受刑的过程,甚至台下的百姓的欢呼,都让李子卿感觉有些生理不适。

程子安贪钱,该死是真的,之所以公开行刑,是因为想要让这件事情暂时的画上个句号,同时转移一下长安人的注意力,方便自己出京。

顺便还能给地方上那些人一些震慑。

结果自己只是让顾怀琢磨琢磨怎么行刑才能来得唬人,这家伙就搞出来个凌迟。

老天爷,程子安怎么说也是太后的妹夫,自己确实不想和太后撕破脸,不敢动李县侯,所以盯上了陈国公,想用陈国公给长安城的赈灾贪腐画上个句话,结果你搞这么一遭...

太后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在打她的脸?

李子卿拿起了另外一封手书,是温言送过来的。

展开一看,李子卿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朝堂的反应和自己想的差不多,在早朝开完,程子安被凌迟的消息传开以后,群臣都疯了。

弹劾李子卿和锦衣卫以及东厂的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到了政事堂,然后被转到了太后的桌子上,对于程子安的遭遇,百官一部分是因为恐惧,一部分是出于同情,都对李子卿展示出了相当高的敌意。

连温言都直言李子卿这次做的太过火了。

李子卿叹了口气,继续看了下去,在描绘了一番今天朝堂百官的状态后,温言提了几个建议。

第一,事已铸成,千万不能站出来认错,更不能把责任推到锦衣卫和东厂身上,越是这样让步群臣越会得寸进尺,若是李子卿这么干了,接下来的奏折只会弹劾的更加过分。

第二,即刻起行出京,巡查地方,长安是呆不下去了,听说李县侯回去听说了程子安的遭遇精神状态都出了点问题,要是再这么下去李子卿迟早被百官群起而攻之。

第三就是要看太后的反应了,如果下旨训斥,并且象征性的给予一些惩戒还好,毕竟事情做的确实过火,堂堂国公不经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前一天抓了第二天就上处刑台凌迟,这事儿简直是太离谱了。

如果太后略施惩戒,那还说明太后愿意保下李子卿,如果太后不闻不问...那说明太后心里也生了不满。

但凡这样,尽快上书请罪,不要和百官低头,却一定要和太后认错。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望自珍重。

放下手书,李子卿的眉眼间闪现一丝笑意,看来温言这人是真不错。

三点建议,算是相当的合理偏袒了,既没有问李子卿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责怪李子卿,只是站在他的角度为李子卿提供了建议。

这建议和当初萧平计划的差不多。

只是连萧平都没有料到,程子安的处刑会这么空前的...盛大。

百官在上朝,程子安在东市被凌迟,无数长安百姓围观,此事的轰动比当初吐蕃大唐开战也小不了多少。

李子卿深深的叹了口气,知道这次事情大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