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还能安慰安慰自己太后只是个太后,日子过的下去就算了,唐皇不也给了面子赐了自己一个县侯吗?
可现在呢,太后都快成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了,自己也四个儿子,太后的儿子半死不活,可自己的儿子还得过日子了,不给他们谋些出路谋些家产,自己要是死了怎么办?
你说巧不巧,就在这时候,河南道闹灾了。
许州作为河南道的角落,虽然不如青莱登三州那么富饶,但也算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当年太后和李县侯家也算是大族,只是后来家道中落,还好有个太后进了宫撑着,才不至于绝了根。
作为许州走出的英杰,李县侯是怎么都想回馈乡里的,正好那时候朝廷艰难的凑了几十万两银子,在加上陪都洛阳和剑南道江南道调拨过来的银子,准备赈灾,负责赈灾事宜的工部侍郎就动了心思。
从古至今,干坏事拉人下水是很常见的,有福不一定能愿意同享,但有祸大家是一定愿意同当,可能是因为许州离陪都比较近,所以到了陪都洛阳的工部侍郎一看,就发现了商机。
太后那么硬,李县侯那么横,有这种贪粮食的好机会不拉上李县侯怎么行?
银子好贪,反正大家一分,你满意我满意,守口如瓶就行了,朝廷也不太可能一竿子把这么多官员打死,可粮食那就不一样了。
那么多石粮食,堆起来比山都高,要想在众目睽睽之下中饱私囊,不仅要手段高明,还得背景过硬,起码这事不能闹到中央去,所以身为许州英杰的李县侯成了当仁不让的首选。
当时郦景辉就给李县侯写了信,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什么赈灾工作繁重,赈灾粮草转运损耗过大,什么希望李县侯出面安抚许州地方,反正就是要让这批粮食过李县侯的人。
至于李县侯是什么人,之前就说过了,那真是打着手电筒都找不出什么闪光点,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几十万石粮食放在那儿等着他过手,登时就出了京,跟太后说要回老家看看,顺便监督一下赈灾工作,倒是让太后好一顿夸。
到了地方,双方会面,定下基调,赈灾粮草运到许州就开始掺沙子,原本二十万石粮食就变成了四十万石,先把多出来的二十万石卖掉,施粥铺子旁边就是米铺,每天施粥铺子限量供应完了米铺就开了,要想买?价格比平常年间翻了十二倍。
至于掺了沙子会不会吃死人?放心,难民的命那么贱,啃树皮都能活下来,更何况只是一碗掺了沙子的粥呢?反正郦景辉是拍着胸脯说他有经验。
确实有经验,当年当知县的时候就没少这么干。
而那些难民地方官会不会举报粥铺?嘿这就有意思了,二十万石粮食运到了许州,没错吧?赈灾的施粥铺子开了,没错吧?每天定时施粥,也没错吧?那老子的米铺开不开关你们屁事,爱买不买,反正查下去米铺后面挂着的也是些无关紧要的人。
两人就这么二一添作五,在许州试点之后,把这个政策迅速推向了整个河南道。
这还不算,他们还顺便拉上了老乡陈国公,虽然多了个人分钱,可陈国公办起事来也是梆硬,一边喝酒一边拍膀子说长安这边他解决,其他两个在地方安心卖粮就行。
这就是河南道赈灾,朝廷拨的款从中央到地方,一层层剥削,到了百姓手里可能就几个铜板,粮食掺了沙子一边赈灾一边卖,人倒是没吃死,就是容易不消化,而且喝起来总感觉有股泥土味。
毕竟是土里长出来的粮食,也算是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