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顺帝情况稳定后,终于从行宫回到了京城,不过短短数日,后宫及朝堂上却已是天翻地覆。
顺帝回宫,太子依旧监国,这不得不让朝臣们有所猜测,当然,太子党们是知道内情的,除隐隐得意之外,也暗自庆幸自己赌对了。
明德殿内,顺帝卧床单独召见了几位心腹重臣,他如今的情形,让他们甚是忧心,但顺帝并未有禅位之意,为了大褚局势稳固,不叫南蛮北蛮有可乘之机,顺帝暂时不会下旨废黜太子。
他虽按兵不动,却也让自己最信任的中书令从逍,拟了一道秘旨,若是他遭遇不测,便将皇位传于敬王,朝臣当尽忠辅佐,秘旨藏于御书房内的暗格里,唯有从逍及常广知道存放之处。
这也是无奈之举,他的四个儿子,当下也只有敬王堪用,原本还期盼着白茹云能诞下皇子,却不想一回宫就听说她落胎,伤了身子,尚在调理中,今后很难再有孕,好在钱嬷嬷寸步不离的照看着。
钱嬷嬷让人来传话说,怀疑白茹云落胎同彭吉有关,这让顺帝大为诧异,彭吉服侍他多年,又是常广亲手栽培的,很难想象他竟然会做出这种欺师背主大逆不道之事。
奈何仅是怀疑并没有证据,常广质问彭吉他也不承认,只得先将他调离出云殿去司职其他无关紧要的事。
黄宝林肚子里的那个孩子顺帝已不再报以希望,是男是女且不论,他已没有时间等那孩子长大,所以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敬王及梁进二人身上,若是自己身子好不了,那敬王就是他唯一的选择,若是自己的身子能治好,那他就接着把皇位坐下去。
宫里头不太平,宫外也一样,坊间竟然开始流传白茹云不仅是天煞孤星还祸国殃民,只因自打她入宫侍君之后,先是江淮受灾且是百年一遇,又是顺帝堕马、太后抱恙卧床不起,这时机实在太巧,真是百口难辩。
很快流言就传到了朝堂上,众臣上奏太子,要处死白嫔,以保顺帝及太后无恙,保大褚太平。
忠于顺帝的朝臣也不好发话,为了一个后宫妃子在朝堂上与太子一党起争执有失体统,于是到了最后,竟无一人反对,直到一个满头白发、身形佝偻消瘦的人影站了出来,接着屈膝重重一跪,匍匐在了地上。
“老臣求太子殿下饶恕小女一命,老臣愿代替白嫔,以死谢罪!”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白茹云的父亲白太师。
朝堂上的众人皆是一惊,白太师不待见自己的长女,自幼就把她送到庄子上不闻不问几十年的事情晏京里人尽皆知,没想到此时他竟会站出来替自己的女儿求情。
白太师浑身颤抖着,他自然是怕死的,可他更在乎白家的后代。
原本他听说了流言,恨白茹云拖累了自己,拖累了太师府,若是早知会有今日,他早该将她溺死,而不是送到平郊的庄子上。
可昨日定北侯府的凌无双到白府求见了他,同他分析利弊,若是白茹云被赐死,那白家今后也没脸继续留在京都,家中出了一个被赐死的妃嫔,后辈将来的仕途也将受损,只有保住白嫔的命,等事态过去,世人逐渐淡忘,白家才有起复的可能。
按照凌无双的说法,即便百官进谏太子也不敢轻易赐死白嫔,必会问询顺帝的意见,顺帝自然不会答应,他若是答应那就是变相打自己的脸,毕竟当初力排众议一定要纳白茹云为妃的人也是他。
白茹云不能处死,却也不能继续留在宫中,顺帝只能送她去佛堂祈福修行赎罪,她不死,那么就还是小事一桩,她若死了,那便是天大的罪,于白家而言,平南伯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哪怕只是亲戚,且后来因肖氏自请下堂而撇清了关系,也还是没能挽回后辈的声誉。
经过分析利弊,白太师还是听从了凌无双的建议,为了子孙后代,他不得不站出来。
太子皱起眉头盯着屏风后面恭恭敬敬匍匐着的白太师,有些不满他突然冒出来给自己添堵,本来他和母后已经计划好了的,借助这次机会名正言顺地弄死白茹云,可白太师却来了这么一出,白太师作为他的授业恩师,他自然得给他几分薄面,总不能让他真就去死。
“白太师快快请起——”
若不是他当下不便示人,他该亲手扶起白太师以示尊敬才对,可惜条件不允许,他只得假惺惺地表露出他的仁德。
“处死白嫔一事,孤还得请示父皇及母后的意思,毕竟这是父皇后宫里的事情,就不劳众位大人操心了,不过兹事体大,孤定会劝父皇仔细定夺。”
白太师见自己保住了命,也十之八九保住了白茹云的命,悄悄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才颤颤巍巍地从地上爬了起来,又躬身向太子行了大礼。
“太子殿下英明,老臣谢太子殿下体恤。”
说完就抱着玉笏缓缓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屏风后的太子却大为不爽,有父皇在,他做事总是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必须得想想办法,让父皇早日禅位于他,另外自己身上的偏瘫也是个大问题,心想着若是梁进敢耍花招不肯治好他,那他便将他当众活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