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2 / 2)

上房正厅中,众人忙不迭地站起身来。

向清欢缓步而入,于主位坐下,才轻抬小臂,神态雍容,“诸位夫人平身,毋须多礼。”

厅中众人起身,又坐回原先的座位上。

向夫人一早便将主位空了出来。现下,她与大夫人一右一左,坐在向清欢的下首。

向夫人率先开口,“皇后娘娘,前院都是些下酒的菜肴,味道太重,恐您不喜。后院特地备上了您最喜欢的白烧河豚,您可要用一些?”

向清欢笑得开心,“还是夫人最懂本宫心意。”

向夫人宠溺地笑了笑,一抬手,便有丫鬟将一直放在炉上温着的瓷盅端了上来。

向清欢拿起瓷勺,小小品了一口,叹道:“这道菜本宫好久没吃了,还是原先的味道。”

其他桌上的汤也陆陆续续地端了上来。

此汤格外鲜美,众人便多品了几口。第一次得见凤颜,皇后又如此貌美,众夫人有些拘谨,一时间殿中便有些沉寂,只有勺子与瓷碗的清脆碰撞声不时响起。

向清欢笑道:“诸位夫人不必如此拘谨,本宫又不是吃人的老虎。”

哪有姑娘家把自己比作老虎的?

夫人们忍不住露出笑靥,殿中空气瞬间活泛了起来。

向清欢好奇道:“本宫方才在门口,听见厅内热闹得紧,夫人们在讨论什么趣事呢?”

有一胆大的夫人应道:“回皇后娘娘,妾身几个,方才正在讨论京中现下名声最盛的少年郎呢。”

向清欢了然,八月开秋闱,又会出一批登科举子。这时节,那些有适龄女儿的世家贵族,都开始相看未来的女婿了。

不能怪他们心急,等到对方状元及第,媒婆恨不得踏破状元郎家的门槛。若是家世不够硬的女子,还真是占不到半点先机。

如此想着,她突然便觉得有些好笑。

世事真是奇妙,去岁她嫁给齐嘉之前,阿娘还时常念叨,要父亲给她相看个最俊俏的状元郎。谁知道,一转眼,她便成了已婚妇人,再次听到此番言论,竟有些恍如隔世。

“原来如此。本宫久居深宫,竟不知京中又出了好些个俊俏后生,是本宫孤陋寡闻了。”

“皇后娘娘,您怎会不知。”说话的那夫人一边娇笑,一边道:“这些个后生中,最炙手可热的,便属您的长兄——向大将军了。”

向清欢一怔,继而掩嘴一笑。

这个倒是出乎她的意料。本来想着,哥哥五大三粗的,应该不招这些讲究的世家喜欢。看来,他这个大将军头衔,倒是给他招了不少桃花回来。

她下意识地去看向夫人,向夫人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面上虽有笑意,却隐隐夹杂着一些无奈。

向清欢收回了目光。

看来母亲与她所见相同。哥哥常年在外征战,将来府中之事全仰仗未来嫂嫂,她必定得是贤能聪慧之辈。这些显然奔着军功来的娇小姐,恐怕难以与哥哥琴瑟和鸣。

如此想着,她故意板着脸道:“夫人此话,本宫可不同意。本宫从小与哥哥一同长大,他明明似块木头,半点不解风情。本宫这个做妹妹的,没少受委屈。怎地本宫一出嫁,他转身便成了春闺香梦中的玉面俏郎君,本宫可不依。”

众夫人径直笑出了声,笑完了细细一品,又不自觉有些羡慕。

算起来,皇后入宫也一年有余了,子嗣无所出,却还是小女儿家心性。可见传言属实,皇上果真对皇后多加恩宠。

对于女儿家,尤其是出嫁女,这日子过得好与不好,全刻在性子里,一点儿也跑不了。

不通门道的人经常“以貌取人”,其实不尽然。世家大族里的媳妇,哪家也不少了那点子脂粉,平日也不短了那点补身的汤汤水水。可这容貌能骗人,性子却骗不了人。

那些养在深宅大院中的夫人,老远见着,便能瞧见她一双鱼目无精打采,言行举止更是老态龙钟,便是顶着一张光洁的脸,也瞧不出半点滋润来。

倒是有的媳妇,婆家家道中落,日子表面上过得紧紧巴巴,那媳妇眼见着也受了些风霜雨打。可你同她一说话,那如鲜妍少女一般的清亮神采、活活泼泼的小性儿竟是一点没改,可见虽没了银钱,却依然倍得夫君恩宠,小日子依然过得蜜里调油。

可即便是这种人,也比不上皇后娘娘。瞧瞧人家,竟真的是千好万好,什么也不缺。出身世家贵族,母亲是高门嫡女,父兄又都出将入相。偏偏她又生得极美,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

众夫人对视一眼,心下暗道一声“万般皆是命”。

可偏偏有人,就是不服气,比如,向大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