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识趣(2 / 2)

沈玉似乎被吓了一跳,“你又想干什么?我可告诉你,当年之事,我是念在父亲的份上,才没有告发你。如今,你若再敢歹毒行事,我必不会再护着你。”

沈成一听,竟直直跪了下去,“长兄,当年之事,小弟也是为了长兄、为了沈家着想啊。皇上早有铲除世家之意,若非当年父亲与先帝做了交易,长兄怕是早已……

“当年,先帝摆明了想扶持萧家,对抗我沈家,小弟实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若是沈家大厦倾颓,长兄该如何自处?小弟又如何自处啊?”

沈成说着,嚎啕大哭。沈玉一屁股栽倒在椅子上,面色灰败。

此事还要从先帝在世时说起。

先帝做皇子时,曾在户部历练,一直对农事十分重视,时常微服私访,暗察民情。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回在暗访途中,竟发现了沈玉的惊天秘密。

沈玉,时任户部左侍郎。他借职务之便,暗中在余杭大肆圈地,通过欺压、胁迫的方式兼并了万顷良田。余杭知府为了攀附沈家,不但知情不报,还助纣为虐。大量余杭百姓失了田地,不得已沦为流民,穷困潦倒、民不聊生。

沈玉之父——沈阁老,乃是先帝的恩师。先帝念着师恩,找到沈玉的罪证,却没有上奏,只让人悄悄将罪证转交给沈阁老,请阁老自行定夺。

果然,没多久,先帝便收到沈阁老的密信。密信中言明:只要先帝愿意放沈玉一马,沈家自当感激涕零,甘效犬马之劳。

有了沈家暗中助力,先帝如虎添翼,如愿登上帝位。登基之初,先帝为安抚功臣之心,便立了沈家嫡女沈姒为后。

只是,沈阁老年老体衰,为了辅佐先帝登基费尽心力,没多久便仙去了。沈阁老去后,沈玉自觉失了庇护,终日惶惶,生怕一朝不慎触怒先帝,新账旧账一笔清算。

彼时,世家大族互为姻亲、结党营私,已有危害社稷之兆。先帝便在科举中、朝堂上选拔起用寒门士子,右相李进、大将军萧光便是当中翘楚。

李进是武状元,先帝初初将他安置在兵部,后又拔擢为右相,从此李进投笔从戎。

萧光时任青海节度使,他穷苦出身,当日之身份地位,全是在沙场上一刀一枪硬生生打下来的。这样的新贵,正是先帝最需要的臣子。

当年,先帝几乎给予萧光北境的全部军权,助他一举攻下北狄,成就赫赫战功。虽说萧光的确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可是此等千古功绩,若无先帝鼎力支持,怕也难以成就。

萧光平定北境后,先帝在文武百官面前封他为镇国大将军,并传口谕,要将萧光之嫡女萧婻立为太子妃。

本来在前朝,右相加上大将军已经足够让世家头疼了,若是再让萧家之女做了太子妃,他日册封皇后、生下太子,那世家也就离失势不远了。

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哪一家没点儿见不得人的阴私。皇上之所以不清算,言官之所以不弹劾,便是看在他们手中权势的份上。一旦失了势,便是摧枯拉朽,从此万劫不复了。

对于沈玉来说,更是如此。他心知肚明,虽然妹妹居中宫之位,但他所犯之事甚大,若先帝真要制裁他,妹妹根本拦不住,甚至还会为了太子的前程,狠下心送他上路。毕竟,先帝也是有其他儿子的。

沈成乃是沈家的妾生子,不知因何,从不被沈阁老所看重。他自小跟在沈玉屁股后头,虽唯命是从,却动辄挨打挨骂,偶尔哄得长兄高兴了,能得个罕见的笑脸。

当时,他见长兄凄惶,便提议杀人灭口。萧光虽有几个女儿,但嫡女只有两位。其中只有萧婻年纪合适,另一个还是黄口小儿。只要萧婻一死,萧家的希望便断了。

沈玉虽然贪财好色、好大喜功,但到底是儒家学子,自小修的便是忠君爱国之道,这种残害功臣之后的事情他做不出来。沈成稍稍一提,便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孰料,沈成从宫中探得消息,圣旨不日将到达萧府。情急之下,恶从胆边生。

他赶在传旨公公之前,派人潜入萧府,给萧婻下了蛇毒。

先帝大怒,命人彻查。可他做的隐秘,京兆尹查来查去,也未找到半点指证沈家的证据。

沈玉得知后,惊惧不已,生怕殃及自身,思来想去,只好替庶弟瞒了下来。沈成逃过一劫。

经此一事,沈玉深知沈家独木难支,便将主意打到了姻亲——向家的头上。本来怕惹恼先帝,尚要避嫌,后来先帝薨逝,他便欢欢喜喜地将这层关系搬到了台面上。

向士雍身为北庭节度使,镇守西域与大齐交通要道,手握西北劲兵。向士璧乃当朝左相,能耐自是不必提。只是,向家虽然位及人臣,可到底也不过是臣子罢了。

但他便不同了,有太后相助,向家嫡女登上后位便似囊中取物。等那向清欢生下太子,两家联手,便是三足鼎立,前朝、后宫、兵权尽在手中。便是齐嘉要动手,也得多番思量才行。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西域圣女竟前来联姻,还被册封为德妃。一旦皇上趁机削藩,三足便少了其中关键一足,局势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