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下落(2 / 2)

斗金銮 查理芒 2071 字 3个月前

的确,要快速排出稻田积水必得依靠人力,可江瑛来之前,这里的很多人连饭都没得吃,哪里来的力气干农活?

朝廷的救援久候不至,林知县对着各种难题无从下手,只好干瞪眼,让很多人都差点放弃希望,打算自生自灭算了。

杨致,你去告诉林知县,本宫觉得张举人清理稻田的法子甚好,要他安排农户们来跟张举人学学怎么做,有疑问的来问张举人便可。

张举人闻言有些受宠若惊,连忙道:谢公主信任。

江瑛摇头,谢本宫做什么,不过是因为你的办法好,值得推广。

张举人面上却突然露出些许犹豫,江瑛见状道:有话就说。

张举人鼓起勇气说:公主,草民确实有事禀报,公主眼前所见田连阡陌,其实其中只有不到三成为百姓所有,其余皆被此地士绅占据,百姓都成了他们的佃户。水患之前,地里产的粮便有大半得作为租子交给主家,剩余的仅够糊口,水患之后,地里减产,恐怕连租子也不够了,若是如此下去,今年临安县只怕又要饿死不少人。

江瑛闻言大惊:我朝律法不是严禁士绅侵占民田,林逾和这个县官在说什么?

张举人苦笑:常言道:县官不如现管。草民也是这几日见公主所作所为,才斗胆试着为大家谋条生路。林知县的为官风格公主这几日应该已经见识到了,况且,那些被士绅占据的田大多是百姓自愿献于他们的,林大人就算想,也无从下手。

江瑛皱起了眉:什么意思?

公主知道我朝律法中也有一条,凡是家族中有人做了官,这一家便可以免除赋税和劳役,临安县虽不大,以各种办法做了官的却也不少,百姓们为了不交田赋,便去县中将自己的田产自愿登记在官员名下,这样做头几年还好,过一段时间主人家就会向在这田产上耕种的百姓收租子,百姓没了地契证明自己的所有权,便只好老实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大半交给主家。

长此以往,这些人名下的地越来越多,却因着律法的缘故不必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收上来的税也越来越少,是这样么?江瑛想的却是另一个方向。

张举人道:正是。

江瑛拧眉思索,据你所知,这种情况除了临安,别的地方多吗?

张举人叹了口气,草民中了举人后,在进京路上看到的情况,与临安也差不多。

江瑛的心猛地沉了几分,她突然想起仪妃说给她听的一个故事。

那时仪妃刚进宫不久,对后宫不得干政这一条律令的理解尚不深刻,那日去福宁殿伴驾时正赶上谢首辅来找皇上,皇上只让她在屏风后暂避,她就听见了那一段对话。

谢靖玉:皇上,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万民计,还请皇上节度开支,免伤人和。

皇上:朕知道爱卿说得对,从爱卿第一次说这话时,朕就已经这样做了,宫室经年未曾大修,后宫份例也一减再减,可百姓的生活却依然困苦,爱卿可知,省下来的钱都去了哪里呢?

仪妃除了被关在凉月台的日子,其他时候没有挨过饿,她没有深想,只是跟皇上有同样的疑问,直到把这件事当笑话讲给江瑛听的时候,她也没得到答案,江瑛此刻却仿佛有些明白了。

她让张举人平身,对他说:你想说的话本宫明白了,本宫会想办法。

张举人听见这句话就放了心,他总觉得这位公主和林知县,和他之前在京城见过的那些官都不同,非要说的话,他觉得这些官加起来能做成的事都不如公主一个人能做成的事。

于是他干脆将心中压抑已久的另一件事也说出来:草民还知道,赈灾钱银的下落。

这话让江瑛方平静下来的心又激动起来:在哪?

张举人嘲讽一笑,其实这些钱银的下落,林大人知道,在下知道,这临安县的百姓恐怕都知道。

江瑛心中有了猜测,哦?

正是在那孙大人落脚的乔府,公主来的匆忙,这些钱银恐怕还没来得及被孙大人运走。

江瑛皱眉道:你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方才告发的,不仅有乔府,还有户部派下来的孙大人,你可知道诬陷朝廷命官是什么罪过?

张举人忽然一撩袍子跪在了泥地里,神色激动,公主您说的草民都知道,草民也并没有诬陷孙大人,公主来之前,这里的百姓已经饿死数十之数,可朝廷发下来的钱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全数运进乔家府库,乔家仗着背后靠山在临安一手遮天,贪污赈灾银子都敢毫不避人,可他们没想到公主您会突然驾临,林知县奈何他们不得,但是公主您可以,只要您下令搜查乔府,必定可以将银子找出来。

远处劳作的百姓不知所以,见张举人跪下,也纷纷跟着下跪。

杨致打量江瑛表情,怕她真的下令,急忙道:公主,您此行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贪污赈灾银乃是天大的事,下官看还是等回……

张举人也一脸焦急的看着江瑛,等她最后做出决定。

杨致。江瑛吩咐道。

下官在。

你跟着这位张举人,去搜乔府,如果真如他所说,朝廷的赈灾银是被他们藏了起来,江瑛顿了顿,把人绑了,带到这里来。

……杨致颇为难,还想再劝。

江瑛凌厉的目光却忽然扫过去,让他心中一寒。

下官这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