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苏加府,马辰府的人口都超过了两万人,教育司计划今年在这两个府的苏加丹那城和马辰城分别建立一所书院……”
“以新建的书院来统筹两府学塾的发展,争取今年在两府已有的各县,镇,村建设学塾,满足各地孩子读书的问题……”
正在做今年计划汇报的是教育司司长杨益。
苏加府和马辰府,人口都超过了两万,今年应该都能超过三万,有必要各自设置一所书院。
书院暂时的规模不需要多大,能满足数百学生念书就行,以后等人口更多后再扩大。
有了书院,不仅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需要,更是为了方便统筹两府各地的学塾。
“新设的苏拉威西府和其他县,会先建设必要的学塾,以后根据情况,会在苏拉威西府建设一所书院……”
“在苏加府,马辰府的造纸坊,印刷坊,书局等的规模也需要进一步扩大。”
“此外,针对不同汉语之人的汉语教育,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让他们更快学会汉语……”
教育司也兼顾让不同汉语的人学习汉语,甚至学习华夏文化,历史等的任务。
让这些人,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华夏文化中。
减少因为语言不便带来的阻碍和事件。
杨益继续说着:“我们今年准备根据郑明公子的想法,在坤甸府尝试将学塾分级。
将八到十五岁的教育阶段,分为启蒙,基础,提升三个阶段。
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就称之为小学学塾,提升阶段教育,称之为中学学塾。
中学学塾,不在村子建设,最低要求是在镇级。也就是说,可以在府,县,镇,建设中学学塾。
而中学学塾的教育除了更深层次的文学,算术外,会增添基础的华夏历史,南洋历史,婆罗洲历史,以及一些基础的农学知识……”
也就是说,中学学塾有四门课,语文,数学,历史,农学。
基础的历史。
基础的农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农业常识,让他们体会一些农耕,相当于农业实践课。
小学学塾,从八岁到十二岁,四年时间,主要是启蒙教育,基础的识字,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基础的算术等等。
在小学学塾毕业后,会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就读中学学塾。
中学学塾是三年,结束时进行考试,通过的就去书院读书。
之前郑家是八岁到十五岁孩子都是要念书的,而且都是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
如今,发现六年时间就教这点东西,时间就太长了,要做出改变。
所以,郑明建议教育司先在坤甸府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先试行一年看看效果。
这样做,就会让许多孩子在读完小学学塾后就被刷下来了,无法通过考试,进入中学学塾继续读书。
没办法,有些孩子就是不适合读书,逼着他们继续读书,效果反而很差,不如放开。
而且,郑家目前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时代性,一上来就一直搞八岁到十五岁的义务教育很不现实。
现在郑家管辖下的各学塾的教书先生就紧缺,导致教育效果并不太理想。
如此,还不如划分等级,在小学学塾就淘汰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教书先生不足的压力。
这些到了十二岁,没有通过考试的孩子,他们怎么办呢?
他们已经能识字,能算术,可以在家里帮忙耕种,养殖,也可以去当学徒工,学几年,然后安排正式的工作或者种自己分配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