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治理沼泽地,解决运输和钱币的想法(1 / 2)

“公子,这片沼泽地经过几个月的排水,现在基本干涸,我们正在清除其中的草木,之后尝试改造成水田,应该没问题……”

郑明前方是数十亩大的沼泽地,不过已经排水干涸,他身边一个中年男子正在给他讲解具体的情况。

此人是水启铭,现任农植所的司农一职,管理郑家势力范围内除了郑明和郑府以外的所有农务,包括耕种,农具,种子,水利,开荒,收获,分发农业资源等等大小的事务。

郑明自己弄的种植园他自己管,郑府自己的地不多,也是自己管。

“这里三月到八月是旱季,雨水相对少,我们工造所在全力修建各处的水利。”

工造所的负责人吕恭也在这里,他说道:“沼泽地治理起来比较麻烦,排水需要修不少的水利才行,费时费力。

小范围的沼泽地还容易些,那些大范围的恐怕最后真的只能圈起来改造成湖泊了。”

坤甸这里,处于坤江和万明河的中游,下游,又是热带雨林气候,雨水多,导致这里的沼泽地很多。

目前,郑家是先组织人在其他地方开垦水田,避开沼泽地,还有河道。

雨水多,河道随时上涨,挨得近的地方无法开垦水田,就保留下来,正好形成一个隔离带,对水田有一定保护作用。

但好开垦的地方相比沼泽地面积就小了许多,以后人多了,就不得不开发沼泽地。

未雨绸缪,不可能等到时候被逼着去治理沼泽地,现在就要想办法,慢慢治理,同时不断积累治理的经验。

现在采取的方法是,先把沼泽地圈起来,隔开。

然后在附近修建水渠,河堤,河坝等水利,等到了旱季,雨水相对少许多的时候,就排水,让沼泽地干涸。

干涸后的沼泽地就会排放其中二氧化碳,因为这里的沼泽地大多都是泥碳地,需要排水干涸后排放二氧化碳后,才好改造成水田,才好进一步改造土壤。

中小型的沼泽地容易排水一些,大型的就困难了,需要修更多水利,花费更多人力物力。

最后若是得不偿失,就把难改造的沼泽地改造成水塘,水库,湖泊。

“沼泽地改造,先易后难,不必太着急,慢慢来。”

郑明今天出来是专门来看看各地的水利修建情况的,顺便碰到这里在治理,改造一片沼泽地就看看。

坤甸这里水域多,地势平缓,避免开垦出来的水田被水多的时候淹没了,就要采取许多措施。

比如,尽量采用梯田的方式,将水田划分出来,一块一块的,形成一定的落差,有利于防洪,防止被大水淹没。

还有就是种植一些椰子树,香蕉树等作为缓冲地带。

以及修建更多的水利工程,让水多的时候能够及时排走,或者用大坝来缓解等等。

对于爱好种田的人来说,只要想干,方式方法很多。

“六月前的水田需要的水利基本已经修建完成,有一些河坝,水坝也在修建中。”

吕恭说道:“公子发明的水泥,以及配合钢条来使用,使得修建水利事半功倍,而且牢固,能保持更久的时间……”

水泥现在不停在生产,但因为工艺和人手原因,规模有限,现在是先保证水利,港口码头,城镇的修建使用,而且这样都比较紧缺。

没有更多的来修路。

郑明看着脚下的泥巴路,没有下雨还好,一下雨就泥泞难走。

而且现在这里马少,只有二十多匹,并且不好养。要不是郑明给它们喂了几次稀释的空间泉水,它们现在早就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