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 123 章 可不能给府里丢脸。……(2 / 2)

那拉金婵点头,顿了顿,压低了声音交代道:“这事儿需得让三阿哥出面,但三阿哥那人,素来胆子小,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就比如说,同样是想拉太子下马,人家老八老九还有十三,都是主动想法子办事儿,唯独老三,是在旁边暗戳戳的看着,事情快半成了,他才跳出来说太子这儿做得不对,那儿做的不好的。

然后等康熙对太子有一点儿愧疚,又有些不舍得放弃,他就又立马跳出来,说太子之所以不好,是被人给陷害了,以此来讨好太子和康熙。

这次要对付胤禩,那拉金婵就想逼迫三阿哥出面。但三阿哥这性子,除非是真的看见了老八要倒,否则是绝不会主动出面的,那怎么样才能让他觉得老八是要倒下来了呢?

那拉金婵就想将这丫鬟一家子给用上。

若是,八福晋被状告了,宫里大怒,要处置了八福晋呢?

自来夫妻一体,八福晋若是被宫里责罚处置,那八阿哥也就没了脸面。同样的,若是康熙亲自下旨斥责八福晋,那是不是表示,老爷子对八阿哥也是有几分不满的呢?

那拉金婵没让杨嬷嬷去接触那丫鬟的家人,只说道:“让宋太医给良嫔,还有惠妃娘娘透漏几句,就说那丫鬟临死之前,是有了身孕的。”

真的有还是真的没有,现在开棺肯定是能检查的出来的。

但那拉金婵也并不用他们开棺验尸,只要良嫔信了这个事儿,然后到惠妃面前哭求几句,八福晋就必然要被宫里斥责。

惠妃当然不会很给良嫔撑腰,但惠妃也不得不给良嫔撑腰——大阿哥被圈禁,惠妃日后还要指望八阿哥将大阿哥给救出来呢。

八福晋那性子,不会讨好人,对良嫔惠妃,自来都是一样的态度,能不进宫请安就绝不会进宫的那种。所以惠妃对八福晋,也必然是没有几分好感的。

别看现在惠妃是关起门来吃斋念佛去了,但她若是求一求康熙,康熙也还是愿意给惠妃这个脸面的,康熙对伺候过自己的女人,尤其是生儿育女了的,自来都是能给几分脸面就给几分脸面的。

事情这样串起来,就能圆的上了。

太医院那边呢,宋太医也并不用亲自出面t,他自有医女和药童,再者,德妃那边也会帮衬一二。

三阿哥这边就需得另外找人出面了。

不过这事儿并不用那拉金婵发愁,因为很快,三阿哥府上的一个幕僚,一个姓宋的,就先一步出面了。

事情果然是闹的很大,顺天府这边查到了何姑娘的身份,找上了八爷府上,核对了身份。

八爷这边对外的说辞是何姑娘前两天失踪,他们府上对何姑娘怎么死了,还被火烧成这样是完全不知情的。

但很快,远在江南那边的康熙就派人送来了圣旨,亲自斥责了八福晋不贤惠,善妒,心思狠毒。

这样的圣旨下来,几乎是指着八福晋的鼻子骂了。

八阿哥府上立马就门可罗雀,八阿哥都因此不得不关门闭户,暂且不出门了。

何先生是如何和八阿哥商量的,这内情那拉金婵并不知道,但她知道何先生并未从八阿哥府上搬走,想到这事儿,她就忍不住微微叹口气——何姑娘那条命,估计就是白白丢了。

不过,她叹完这口气也就算了。毕竟,她该做的也都做了,若是连死者的亲眷都不愿意为死者张目的话,她这个不相干之人,能做的也确实是很少很少。

杨嬷嬷见她不开心,就劝道:“好歹那何姑娘的尸体是被好好安葬了,而不是被烧成一把灰,扬到天地间了。再者,这姑娘其实死的也不算很冤枉。”

她确实是生了不该有的心思。

八福晋虽然不将人命当回事儿,但八福晋从来不冤枉任何一个想要爬上胤禩的床的人。她对胤禩看得重,这方面自然就看的更要紧。

何先生也知晓这事儿,这大约也是他没有选择和八爷翻脸的缘故。

那拉金婵自己思来想去,又有些同情八福晋,又有几分厌恶八福晋。怎么说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者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她就和杨嬷嬷说道:“其实,真应该死的是八阿哥才对。他又不是不知道八福晋的性子,若他当真是个贤王,如同外面所传的,对人温厚宽仁,那死了第一个,就不该再有下一个。”

他就该将八福晋给安抚好,然后尽量的避免让八福晋误会。

杨嬷嬷有不同看法:“那八爷身边总得有人伺候吧?全放了小太监?”

“有何不可的?”那拉金婵反问道,杨嬷嬷顿了顿就说到:“那天底下的男人,也不都是咱们家王爷这样的。”

“天底下的男人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你家福晋我心宽,否则我怕是也要变成八福晋那样的了。”真要追究起来,她不得将李氏给生吞活剥了?她不得将宋氏和武氏给打死算了?

再者,弘昀和弘时,还有二格格,哪个不得是她眼中钉?

她还能将二格格当亲生的一样看待?她还能将弘昀和弘时当亲戚家小孩照看教养?

亲戚家小孩儿嘛,意思就是,既不会和亲生的一样亲近,又不能和陌生人一样疏远,该关怀还是要关怀的,但人家要是执意不听,她也不能上家法。

女人呢,得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她不愿意追究前事,只愿意往后看,那只要胤禛日后没有对不住她,她就可以尽量避免去追究以前的事儿。

她若是选择不愿意和胤禛一起过,不能放开以前那些事儿,那自然也就不会有弘暻了,夫妻两个只如同战友一样并肩就行了。

八福晋就是别扭在这儿了,她又放不开前事,又不愿意相信日后,也不愿意松开胤禩。

那拉金婵并不想和杨嬷嬷讨论八福晋是个什么心理,说了这话也就将话题给岔过去了:“良嫔病了,娘娘的意思是,到底是长辈,宫里现在也没个能主事儿的,回头咱们也该往宫里送些东西。”

慰问一下嘛。

杨嬷嬷就点头:“庄子上送来了些莲蓬,瞧着鲜嫩的很,再者,莲子清心降火,也是极好的东西。”

那拉金婵就应了:“好,各宫都送一些吧,良嫔虽说是长辈,却也不是咱们正经的长辈。”

所以,也并不用很特殊对待。

再就是七月流火,这过了六月,天气就不如之前那样,几乎要将人给晒死了的那种。所以早晚是有些温差的,她就说道:“我之前不是做了两件衣服吗?趁此机会,也给娘娘带过去。再就是府里,也该做秋装了。”

她伸手捏了捏额头:“二格格不在府里,这些琐事儿,就忙的人头疼,算了,你将宋氏和武氏叫过来,这秋装的事儿,就交给她们两个。”

她打算再设立一个管事处,就相当于一个秘书处,将事情给分开来,不能将权柄放在内宅女人手里。否则,很容易出事儿。

现在嘛,可以先慢慢的挑选起来。

春华是个很有才能的,又很得自己看重,算是她的头一号心腹。

所以要设立这个管事处,就必然要有春华的一个位置。

她心里思忖着,却是暂且没说出来,这事儿需得和胤禛商量着来,不能她自己做主。

现在嘛,先用着武氏和宋氏吧。

另外呢,七月到了,八月估计也就快了,时间自来是过得快,不知不觉的就从眼前飞过的,所以这中秋节的事儿也该准备起来了。

等武氏和宋氏过来,她就说道:“你们进府也这么些年了,多少年也不曾回过娘家,今年呢,我打算给你们几天时间,让你们回去看看。”

这话一说出来,宋氏和武氏就忍不住红了眼眶。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李氏的阿玛还因着进京述职,能叫李夫人上门来探望。可她们两个的爹,连进京的机会都没有——官儿太小,压根没述职的必要。她们这都多少年没回去过了?

宋氏率先起身给那拉金婵磕头:“多谢福晋体谅开恩。”

那拉金婵赶紧伸手拉她起来:“不要这样多礼,你们也该商量商量,回去带些什么,这次的开销呢,公中给你们承担,你们要什么,只管说就是了。”

顿了顿,她又说道:“再有,一人一千两银子,随身带着,回去花钱的地方怕是也不少,若是银子不够,回头再写信就是了,回去了也要记得,可不能给府里丢脸。”

其实,这么些年了,爹娘可能是还惦记着,但家里兄弟姐妹就不一定是什么心思想法了。

带些钱总比两手空空的回去好,再者,给爹娘些孝敬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