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116章和王爷长的真像。……
胤禛在和十三见面,那拉金婵这边也等到了十三福晋。
十三福晋上门是有两件事情,她并不是为十三求情。圣旨都下来了,她也知道胤禛几次进宫都被拦住了,既然连皇上的面儿都见不着,那又何必为难人呢?
她垂着眼帘说道:“我也想往养蜂夹道送些东西,吃的穿的,那地方……若是不收拾一番,住的时间长了,怕是对身体有妨碍。所以,我还想准备些药材。”
就那种简单的强身健体的,不过量,对身体就不会有害。康熙熟知药理,伍,但什么药材什么性情,治疗什么的,大概还是能说上个一二三的。
十三也是如此,身体发寒吃干姜,身体冒火吃大黄。
那拉金婵顿了顿才说道:“我知道你意思,不过这事儿,现在我并不能给你答复,你呢,也别着急,先回去将东西给收拾一番,若是能送,直接就送过去了,若是不能送……”
她没说完,十三福晋忙说道:“我知道,四嫂能帮着我问一问就是帮我的大忙了。”
十三福晋告辞走人之后,胤禛也就回来了。
那拉金婵将十三福晋的来意说了一下,胤禛点头:“回头我让人和她说一声,东西不要太多,几件衣服和几床被褥还是可以的。”
至于药材就算了,宫中这地方,多带一样东西都是祸端。
等十三挪到了养蜂夹道,胤禛再次进宫就很顺利了,不过到康熙跟前,尚且还没开口,就直接被康熙给堵回去了:“若是求情,门口在那边。”
再多的话都说不出口了,胤禛也只好是先将这事儿给放下来。
不管是胤礽还是十三,康熙都下了圣旨,不许人探望。但t十三那边送东西还是可以的,毕竟养蜂夹道本就不是住人的地方,里面什么都缺,胤禛亲自去送的东西,隔着门缝瞧着里面狭窄的屋子,地上厚厚的泥土,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
倒是十三还要宽慰他:“瞧着是不太利索,不过住着还算可以,只我一个人,早起屋子里里外外的转一圈,也算是活动身体了。府里那边,还请四哥多帮我照看。”
剩下的,胤禛反而不好管太多。
胤礽和十三被圈禁之后,整个京城都安静了下来。皇上倒是很看重起来八阿哥了,不光是将内务府采买的事情都交给了八阿哥,还特意给八阿哥的儿子赐名——别的孙子的名字,都是钦天监递上来名单,康熙随意的给圈一个。
皇上重用八阿哥,却也没有耽误胤禛办差。胤禛每日里就是宫里,府里,府里,宫里。
他对那拉金婵这次怀孕十分看重,从五个多月,开始感受到胎动开始,就每日里给那拉金婵肚子里的孩子读书。
就算是那拉金婵说可能是个女孩子,他也照旧,还说,女孩子也该读书,多读书是好的。
那拉金婵每天在胤禛上朝之后也会到学校那边转一圈,就当是散步了,反正总坐着躺着也不好,倒不如各处转悠转悠了。再者,这世上怕是也没有比弘晖学校更安全的地方了。
得知她怀孕,学校里的地面都是一天扫三次,生怕她来的时候没留意,脚下踩到了什么东西。
她也总让张悦跟在自己身边,不说别的,张悦的身手确实是好,有什么事儿,张悦反应比那拉金婵要快得多。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李氏有些什么小心思,也做不了什么。一个是她在圆明园,鞭长莫及,第二个就是胤禛将那拉金婵身边安排的密不透风的,她也确实是插不上手。
在这种保护之下,那拉金婵压根都不用费心思。
到了五月里,是康熙的寿辰。
胤禛早早就上了折子,请康熙到圆明园里去赏景。
往年呢,到了三月,是三阿哥上折子请康熙赏景的。今年三月里,三阿哥也上了折子了,康熙也给面子的去了。所以胤禛这次上折子,本来康熙是有些犹豫的。
天气热,康熙本身也不喜欢折腾。
但胤禛说有好东西让康熙看,再加上德妃也撺掇着想出宫去瞧瞧。康熙也就只好应了下来,他不光是带了德妃,还顺便带了宜妃等人。
这进了园子,胤禛就主动给介绍:“这边是儿臣特意让人开辟的勤耕园,栽种了一下粮食作物,现如今这小麦也灌浆了。不如咱们从这边走,汗阿玛也看看那麦子长势如何?”
来都来了,胤禛那意思又是很想让他去的,那康熙自然也就去了。
进了勤耕园,康熙就顿住了脚步。因为从门口这个方向一眼看过去,前面的作物黄的黄,绿的绿,红的红,竟是交织成了一幅画——青山绿水中,竟是有一条黄龙腾空而起。
他看胤禛:“这就是你说的惊喜?”
胤禛撩起来衣服就跪下来了:“儿臣恭祝汗阿玛寿辰,愿汗阿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身边众兄弟,还有跟着来的近臣侍卫,也都哗啦啦的跟着跪下来,齐声恭贺。
康熙就忍不住哈哈笑起来,冲胤禛伸手示意了一下:“这个是你的主意?”
“儿臣不好抢功劳,这是儿臣的福晋的主意,她让府里的侍妾提早画出来了图案,然后经过一年的观察,确定每一种作物在这个时候是什么颜色的,再让人按照这图画上的布局来耕种,到了五月里,还要提前观察,若是哪个作物的颜色不对,还需另外给换掉。”
胤禛老老实实,一五一十,并不兜揽功劳,反而将那拉金婵和武氏在其中的作用给说的清清楚楚。并且,很实在的告诉康熙,这祝寿的粮食图,就是用心设计,然后辛辛苦苦的栽种的,就算是其中一颗杂草也没有,也是让人好好照看,并且会将其中不好的作物给挑出来,移栽了好的换上去的。
一句话,就是人为的,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来做的。
不是天然的,所以也不是什么上天祝寿。
他这样老实,听的德妃都有些抽了抽嘴角。十四在旁边都着急,你就说是佃户自己撒了种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忽然有一天就长成了这个样子不行吗?
非得要啰里啰嗦,连那拉金婵几次来视察,看到了哪里有缺陷,又让人来修整都要仔仔细细的说。
“这边是辣椒,因着小,好移植,所以这块儿就是直接拔出来换的。那边的花生比较零碎,不好弄,就是整块地面挖起来,免得有残留的。”胤禛还在说道,边边角角,都是有修整过的痕迹的。
康熙看胤禛,眼神带来几分复杂:“你倒是老实的很。”
“汗阿玛是种地方面的行家,就是儿子不老实,难道还能糊弄住您吗?您老圣光烛照,儿臣也不敢糊弄欺瞒。”胤禛忙说道,康熙挑眉:“是吗?”
胤禛赶紧点头:“是,在您老眼皮子
康熙笑道:“不过,虽说是人为给设计的,倒也是花费了心思了。你福晋倒是个心灵的,你也不错,任由你福晋来做。”
没有提武氏,一个侍妾,做什么还不都是胤禛和那拉金婵做主吗?
再说了,这玩意儿,也就是胜在一个心思上。先提出来这个巧思的,才是最妙的。
只要有这个巧思,谁来作图,谁来栽种,谁来看管,那就都不是问题了。她能用武氏,自然也能用宋氏,也能用李氏。所以,这个武氏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值一提的。
当然,胤禛和那拉金婵要记她的苦劳的话,她还是有许多的。
康熙确实是对这粮食作物图挺感兴趣,带着众人在作物中间特意留下来的田埂上通过,时不时的考问胤禛几句,比如说这红色的是什么,这绿色的是什么,这青色的是什么。
又都有什么特性,几月里栽种,现如今这状态是开花还是结果,是灌浆还是抽穗,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病灾害,若是遇上了,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胤禛回答的很顺溜,因为每一种作物,他都是自己精心伺候过的。武氏有什么不明白的,也都还是请教胤禛的。
胤禛闲着没事儿干,几乎是将齐民要术这些和种地相关的书本都给熟读朗诵了的。
别说康熙询问的是这些常见的东西了,就是不太常见的,像是南方的水稻,荸荠,木薯等等,他也是信手拈来。
听的后面阿哥们一脑门的蚊香圈,尤其是九阿哥,凑到十阿哥耳边嘀嘀咕咕的:“汗阿玛问这些做什么呢?咱们难道还需得亲自种地不成?只要大概了解,”
十阿哥不吭声,倒是八阿哥多看了胤禛好几次。
康熙这回显然是很高兴的,临走之前也是大大的夸赞了胤禛好几次,然后吩咐了胤禛代替他进行今年秋天的粮食祭祀——所谓粮食祭祀,就是在秋收前后,和上天祷告,以及告知的一种行为。
收之前呢,要祈求丰收。收之后呢,要说收获多少,若是收获还行,就要多谢老天开恩,给了活命的粮食。收获的不行,就要祈求老天,来年一定要风调雨顺。
当然,康熙也知道这种行为是没什么用的,不管你祭祀也好,祷告也好,秋收这种事情,一看你种地的人勤劳不勤劳,二看当年的天气如何。
风调雨顺,自然是五谷丰登。大旱大雨,自然是收入欠佳。
但民间对这种事情十分看重,所以作为皇帝呢,也只好是将这事儿给看重起来,好告诉百姓,皇上也替你们操心着呢,这事儿皇上干了,所以你们就不用去花费精力和钱财了,也顺便将民间祭祀给取消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