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他不由得再度暗自感叹,看来这青词还得继续写啊!
此间事了,贾放直接将在场除了自己之外官阶最高的夏琮升做了此次北征的副将。
对此,一众将士自然没什么异议。
一日之后,经历过这一遭之后剩下的兵马总算是来到了北境驻军在此地的大营。
北境驻军的统领,李成梁亲自出营迎接。
毕竟,能够走到这里的定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在这之前,北境驻军和京中就已经达成了默契。
对于这位京营节度使,若是他能活着走到这里,那便以礼相待。
毕竟,对于行伍出身之人,都是慕强的。
强者,应该得到他应有的礼遇。
可若是他走不到这里,那么,也只能怪他自己自不量力,却非要趟北静王的那趟浑水了。
对于这个李成梁,其实贾放之前是有所了解的。
此人在领兵打仗方面,确实是有一套。
不过,这个李成梁的心机却很深沉。
历史上,这个人镇守北境几十年,但却一直没能灭了鞑子。
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此人一直对鞑子不下死手。
其目的,则是为了拥兵自重,保住自己在大明的地位。
历史上万历二年,王杲以部众坐困为由纠集鞑靼土默特、泰宁诸部,大举犯扰明朝辽东重镇辽阳、沈阳,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斩首一千余级。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此役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为李成梁收留,充当仆役。
后面鞑靼入主中原,努尔哈赤绝对功不可没。
李成梁当初要是将努尔哈赤给杀了,那么,大明之后的历史会如何演绎可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此时面对此人,贾放却不想去纠结别的。
当务之急就是要弄清楚李和与鞑靼勾联在一起之后,敌军的主力在哪里。
弄清楚了这一点之后,自己只要拿到李和的人头就行了。
至于北境这边的鞑靼,暂时还是让这个李成梁约束着吧。
既然他有几分才干,又愿意镇守在此,那么,自己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朝廷用什么人镇守北境,那是嘉靖的事情。
自己份内的事就是拿了李和的人头回京,向嘉靖和朝廷交差便是。
而李成梁或许是看出了贾放的目的,所以说也没有藏着掖着,当即便表示自己愿意亲自领兵和京营过来的官军一起围剿李和。
对此,贾放自然是欣然接受。
于是乎,抵达北境的第四天,李成梁便点了兵马和贾放一道离开了北境驻军的大营。
在这之前,李成梁手底下的探子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李和与鞑靼部的动向。
所以说,贾放的兵马离开北境驻军的营地不到四天的时间,便已经寻到了李和部。
到了这里,他的心里其实是有些疑惑的。
既然李成梁已经知道了敌军的动向,为何不调集兵马与之开战。
以明军的实力,纵然不能全灭了鞑靼,但想要拿下李和的人头还是有机会的。
或许,这李成梁便是想着拥兵自重,所以才向京师发战报求援的吧。
要不然,真的很难解释得通,对付区区一个李和竟然要从京畿戍卫军当中去抽调力量。
不过,这是边关守将与朝廷之间的博弈。
对此,贾放不想去管,也管不了那么多。
眼下最紧要的,就是取了李和的首级回京复命。
至于别的,真的不重要。
这样想着,贾放很快便率部与李和与鞑靼的混合部队交上手了。
不得不说,鞑靼的部队在马战上还是很强的。
虽说这边都是京畿大营里的精锐,但面对这些鞑靼的骑兵还是略逊了那么一筹。
纵然有李成梁率部从一旁策应,但京畿戍卫军在面对鞑靼大军的时候还是有种冲不上去,打不开局面的感觉。
而白面黑须的李和,则是躲在鞑靼大军的阵中,目光死死的盯着贾放。
贾放见状,朝身后的副将夏琮低语了几句。
下一刻,夏琮立马率部向敌军冲杀过去。
两军相接,顿时混战成了一团。
加之原本在侧翼进攻的李成梁部,鞑靼与李和的大军立马被撕开了一角。
贾放见此情形,提着长刀便纵马如一道闪电般向李和所在的方向冲去。
李和眼看形势不对,赶忙就要调头逃窜。
然而,场面混乱之下想要逃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贾放瞅准空档一路冲杀出去,在副将夏琮的配合下,硬生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
李和眼看长刀划过头顶,下意识的想要弃马逃窜。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柄后发先至的冰冷锋刃。
刀起头落,这位曾经的驸马爷就这样被当着一众人等的面枭了首。
贾放拎起那颗血淋淋的人头杀出重围,策马扬长而去。
李成梁那边见状,立马下令鸣金收兵回营修整。
在他看来,此战的目的已经达成,也就没有必要再耗着了。
毕竟,朝廷的给养有限,这个时候过多的消耗实在没有必要。
就这样,贾放带着不到万人的京畿戍卫军取了李和的首级。
如此一来,也可以回京向嘉靖复命了。
至于李成梁那边,通过这一战也算是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
该请功的请功,该要封赏的向朝廷上折子要封赏。
大家各取所需,彼此都不去点破对方的心思。
让京畿戍卫军的兵马稍事修整之后,贾放便带着李和的人头踏上了回京之路。
虽说过程还算有些波折,但对于第一次领兵上阵的贾放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