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这些银子都不能省,都是维持朝廷正常运转所必需的。
正因为如此,这一年的预算一下子就超出了国库预计能收上来的税银。
这样的情形下,掌管着户部的徐阶那一派,自然是不能同意这样的预算安排。
综上所述,说到底,这前一年度的决算执行与本年度的预算编制,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要银子。
而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大明现在弄不到额外的银子来弥补这些个亏空。
于是乎,只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找不到有效的举措来开源节流,那么,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
如此背景之下,内阁首辅严嵩挺身而出,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建议。
这个建议弗一提出来,嘉靖帝立马就是眼前一亮。
当然,如果谁能提出别的弄银子的法子,估计他也会感兴趣的。
所谓的”改稻为桑”,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将农民原本产水稻的土地改种桑树,养蚕,随后把丝绸出口到海外,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毕竟,经济作物的效益要比种植水稻来得高。
再加上可以搞出口,那就更利润可观了。
其实,严嵩父子提出的这个政策也并非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改稻为桑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大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凡是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的这个数字要加倍。
由此可以看出,大明在建立初期,就对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重视。
而内阁首辅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具体是让浙江的百姓先行施行。
对于这种能够增加国库收入的举措,嘉靖当场就拍了板儿,让内阁紧急制定方略,抓紧实施。
至于需要具体派往浙江督促施行此项国策的官员,也让内阁拟个名单,呈报批红。
于是乎,当这场嘉靖帝召集的内阁会议开完,各方势力便开始动作了起来。
由于这项国策是严家提出来的,他们自然是要举荐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作为内阁的另一派,徐阶这一派也是摩拳擦掌,准备举荐自己的人。
在他们看来,这改稻为桑只是严家用来填补亏空的把戏。
虽然眼下被皇上拍板儿认可了,但想要真正实行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其中牵扯到老百姓的口粮,田亩,经济来源,以及耕作习惯,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说,徐阶一派虽然表面上同意改稻为桑,但也只是迫于压力。
从内心来讲,他们是并不支持此事的。
甚至,他们的心里已经开始打起了别的算盘。
反正严嵩你是首辅,大事小事都是你们严家牵头干的,落下这么大的亏空那也是你的责任,你的死活与我何干?
因此,他们举荐的人更多的应该是去挑具体执行改稻为桑时的毛病的。
一旦这项国策推行不下去,严家无法填补亏空,到时候罪责就会都归咎于严家身上。
毕竟,亏空是把持朝局这么多年的严家造成的,改稻为桑的国策也是他们提出来的。
国策能不能推行,与他们这一派没什么关系。
总而言之,严家父子为了让国库尽快充盈起来,积极的想要推行改稻为桑,而徐阶一派则持相对消极的态度。
这样的情形下,到底两派都派出什么样的人马去浙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