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也让位给了左传,科举正式开始,就变成了九经,全都混合在一起用。
比如春秋自己在路边,春秋三传全都转正成了经。
一直到宋朝十三经的地位算是固定了,看似数量在增多,实际上是质量在划水。
就像庙号和谥号问题,尤其是皇帝的谥号在汉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唐,武则天死了老公以后开始失去理智,把谥号和尊号混合在一起,李隆基继承并发扬光大,导致这个东西彻底崩掉。
大汉是一个严谨又奔放的时代,大唐是一个开放又浪漫的时代。
“不可能,很多经典都已经失去了,有些被始皇帝焚书烧掉。
“就算有人拿出来,那也是假的。”
王珪摇摇头,虽然现在说这话有点得罪王皓,可是事就是如此,失传的东西就是失传了,怎么可能拿得出来。
“看看这个东西。”
王皓拿出一个骨板递给王珪,王珪看半天,啥玩意?
“不认识?”
王珪点点头,这东西怎么可能认识。
“这东西是一块牛肩胛骨,上面刻的就是商朝的文字,你居然不认识。
“来,我指给你看。
“这几个字就是辛亥卜贞,失侯来七羌,翌甲寅蒸,用于夫甲,十三日。
“商人重祭祀,这就是一片记录祭祀的骨板。
“意思是在辛亥日卜卦,贞就是起卦。
“商朝一地之长都叫侯,失地的侯进贡了七个羌人,王想要把这个七个羌人煮了在甲寅日献给先祖大甲。
“然后先起卦问一下太甲,这个祭祀的东西够不够,会不会满意。
“这个大甲就是史记中记载的武王汤的重孙子太甲,三朝祭祀不是一次性全都祭祀。
“每次祭祀的王都不一样,最重要的几个祭祀对象是先祖王亥、上甲微,开国王武王汤、第四位王太宗太甲、第九位王中宗太戊、第十九位王世宗盘庚,第二十二位王高宗武丁,第二十七位王祖甲。
“其中有一个特殊的,那就是伊尹。
“他虽然只是开国功臣,可是商人祭祀他的频率和太甲差不多。
“怎么样,你连这东西都不认识,怎么就独断定我手上没有真正的儒家经典?”
王珪彻底傻了,商人,文字?
这两个东西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这玩意不是说只有传说么。
“这就是商人的文字?”
李世民也好奇的走了下来,作为皇帝怎么能对东西不感兴趣。
“那肯定啊。
“就不说仓颉造字的传说,我们只说一个逻辑问题。
“要是商朝没有文字,周朝的文字是建国后自己蹦出来的么,任何事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周人的文字,也是在商人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过商人留下的文字全都是关于祭祀的,献祭才是商人的主流。
“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我真的拿出儒家经典原本,你们这帮儒生怎么办。
“毕竟那说明正统在我,你们总得有个说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