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儒家经典在我手,我才是正宗?(1 / 2)

朝廷之上,有人心如死灰,有人低头沉思,有人心中庆幸。

扫视一圈,现在全都平静了下来。

“诸位,我想问一句,学问是什么。”

朝堂之上全都是满腹经纶之辈,可现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王皓的话不好回答啊。

万一跳坑里,那就麻烦了。

“子夏说过,学以致其道。

“子夏是孔子最强的弟子,也是孔子弟子中将学问看的最透彻的人。

“虽然孔子认为其在仁和礼方面做的不够,希望他做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可子夏还是结合实际,以文致用,弟子不是魏文侯这等君王,就是李悝、吴起等文治武功全能之人。

“子夏,尚且有自我辨识能力。

“你们呢,这都过去多少年了,还在遵循那些教条主义。

“孔子周游列国,范围还没有现在一个道大,那时候的生产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孔子编撰诗以成三百篇,按照你们的思维孔子虽然嘴上说着克己复礼,可实际上又对诗进行了编撰,这就是不尊先贤。

“话能这么说么?

“孔子讲仁,孟子谈义,荀子论学。

“按照你们的观念,孟荀二人能算儒家么,这不是大逆不道么。

“所以你们这帮臭鱼烂虾也不要和我说什么学富五车,只是记住一些干条条算学富五车?

“那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

“如果我今天拿出所有的儒家经典,是不是就说我才是真正的儒家?

“你们这帮不断丢掉儒家经典的,实际上只是借儒家成事,实际上不是儒家?

“那作为正统儒家,你们是不是都应该自杀谢罪呢?”

儒家经典最晚在庄子时代就已经有了六经之说,《易》、《书》、《诗》、《礼》、《乐》、《春秋》是最早的儒家经典。

到了汉武帝时代教主董仲舒出山,《乐》被剔除剩下的就是五经。

当然,这不是说汉朝的经典少,主要是汉朝这个朝代在很多方面过于严谨和严苛。

经、传、记三者要严格区分,只有经才算,其他的两个都是附属于经的存在。

比如礼他实际上包含三本书,仪礼、礼记和周礼,其中仪礼才是经。

礼记,是专门为解释仪礼而存在的。

还有春秋,后世有名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都只是春秋的传,所以尽管他们很有名,可不经。

严格遵守经、记、传,所以汉只有五经。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对这些经典进行了一次矫正,传到东汉末年,郑玄等人又进行了注疏。

毕竟将近四百年过去,语言变化导致很多东西的意思很难理解,所以就要注疏。

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化开始乱起来。

每一个小朝廷上位,都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显示正统。

到了隋朝,有一批人又开始注疏。

到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维持着五经之说,可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因为经、记、传开始混淆是用来。

比如孔颖达他们说的诗已经是人毛苌传的诗了,礼和春秋则变化更大,直接倒反天罡。

孔颖达等人说的礼变成了仪礼的记,也就是礼记上位成了真正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