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我亲自督导制度细则的制定,并命人将《玄启律例》初稿张贴于各大街巷,供百姓阅览评论。
与此同时,监察院的筹备工作也同步展开。我指定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作为首任监察使,分别来自军事、经济与学术领域,确保立场中立。
然而,正如我预料的那样,阻力也随之而来。
部分旧有官员开始私下串联,试图抵制新制度的施行。
“他们害怕失去手中的权力。”徐逸向我汇报时语气沉重,“甚至有人扬言要辞官归乡。”
“那就让他们走。”我冷冷说道,“玄启不需要那些只想着保住位置的人。留下的人,必须愿意为这片土地付出。”
果然,没过多久,几名不满改革的官员主动请辞。我未加挽留,只派人送去一笔安家费,并在公告栏上公开此事,表明态度。
“玄启欢迎真正想做事的人,也不强求不愿改变之人留下。”
这一举动反倒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与此同时,赵工带领的工匠团队也传来好消息——首批新型弩机已成功试射,威力远超以往,足以装备一个整编营。
“有了这套武器,加上新的战术训练,我们的军队战力至少提升三成。”陈虎兴奋地对我说。
“很好。”我点头,“但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只是武器,而是制度带来的稳定与效率。”
日子一天天过去,玄启的变化肉眼可见。
街头巷尾多了许多张贴的告示,上面详细列出了新的赋税标准、市场管理规定以及民间纠纷处理流程。人们开始习惯用纸笔写下自己的意见,投递到设在城中心的意见箱中。
学堂里,年轻学子们讨论着玄启的未来,而不再是过去的王朝兴衰。
“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我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这句话,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它的含义。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时,一封密信悄然送到了我的案前。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一枚暗红色的印记——那是玄启尚未正式启用的监察院图腾。
我拆开信,只见寥寥数语:
“监察院内部,已有异动。”
我心头一震,随即冷静下来。
“看来,有人已经开始不安分了。”
我将信递给徐逸,他看完后脸色微变。
“主公,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监察院内部埋下的棋子,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或许吧。”我望着窗外渐起的晨光,心中隐隐作动,“但也说明,这场改革,已经触动了某些人的根本利益。”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陈虎在一旁握紧拳头。
我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按原计划行事。制度既然已经启动,就不能停。但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小心。”
就在这时,门外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主公!”一名侍卫冲进屋内,喘着气,“监察院内部,有人私通旧党,正在策划一场针对新政的反击!”
我猛地起身,眼神锐利如刀。
“终于来了吗?”
话音刚落,一阵寒风吹过,卷起了桌上的纸张,其中一张正落在“监察院”三个字上,墨迹未干,赫然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