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的脚步声还在议事厅外回荡,我望着地图上那片东南方向的边界线,眉头紧蹙。
“主公。”徐逸走到我身旁,声音低沉,“无论来者是谁,玄启都已非昔日可比。”
我点头,目光从地图上收回,扫过议事厅内一众谋士、将领。他们或站或坐,神情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隐忧。
“眼下,我们最要紧的,不是应对敌人,而是稳固自身。”我说道,语气坚定,“玄启的发展不能止步于一时的胜利。我们要建立一套真正能支撑这片土地长久繁荣的制度。”
陈虎挠了挠头:“制度?咱们现在不也有规矩么?”
“规矩是死的,制度是活的。”我望向他,“我们要的是能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体系,而非靠人情和命令维系的临时安排。”
徐逸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轻声道:“主公是要……改革吏治,厘清权责?”
“不错。”我缓缓说道,“议政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细化执行机制,设立监察机构,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落地,每一个官员都不能懈怠。”
议事厅内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欣喜,也有人面露迟疑。
一名年长的文官起身拱手:“主公,制度虽好,但推行起来恐怕阻力不小。许多旧有势力未必愿意配合,若处理不当,反而会引起动荡。”
我看着他,语气平静却有力:“制度的推行,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正因为难,才更值得去做。你们谁还记得当初玄启还只是一个边陲小城时的模样?如今我们有了人才、有了资源、有了民心,还有什么理由停下脚步?”
众人沉默。
我继续说道:“明日召集所有官员,举行制度改革会议。我要让所有人明白,玄启的未来,不止属于我和几位将领,更属于在座每一位。”
夜色渐深,议事厅灯火通明。
第二天清晨,玄启城最大的议事堂内,已经坐满了来自各地的官员、学者、工匠代表。
徐逸站在一旁,低声问我:“主公,真要将权力下放给这些人?”
“不是下放,是共享。”我淡淡一笑,“玄启要的,是一个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建言的治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朝堂腐败覆辙。”
会议开始后,我首先阐明制度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玄启崛起,靠的不仅是军队,更是人心。”我环视全场,“过去我们依靠战功立身,但现在,我们需要制度来保障公平与秩序。只有制度健全,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士兵才能安心征战,工匠才能专注技艺,学者才能传承文明。”
台下众人神色各异,有认同的,也有犹疑的。
我接着提出几项关键改革措施:
第一,设立行政执行署,负责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
第二,成立监察院,独立于其他机构,专门监督各级官员行为;
第三,制定《玄启律例》,将以往零散的军规、民约整合为统一法典,明确职责与奖惩。
“这些制度不是为了束缚大家,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看着众人,“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玄启的根基,哪怕将来我不在,也能继续运转。”
一位年迈的官员皱眉道:“主公所言极是,但如何保证这些制度能够真正落实?毕竟,人心难测。”
我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因此,我决定引入‘轮值制’,每隔半年由不同部门轮流担任监察院主事,防止权力集中;同时,在各地设立民意反馈点,民众可直接提交建议或举报问题,由监察院受理并公开回应。”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这不仅是一次制度上的革新,更是一次思想上的颠覆。
“主公此举,前所未有。”徐逸在我耳边低声道,“若真能推行下去,玄启将不再只是军镇,而是一座真正的国之雏形。”
会议持续到午后,最终达成初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