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小试牛刀(1 / 2)

老王木立在场边,呆若木鸡。眼睛瞪的像两只铜铃,嘴巴大张着,能够塞的下他的拳头,手指间夹着的香烟早已经燃尽,只剩下长长的一截灰白色的烟灰,而他却浑然不觉。

他如今满脑子想着的只有一件事:为什么比赛才踢了不到半个小时,自己的球队居然已经以0:2的比分落后?

而比比分更让他郁闷的是场面。在已经过去的将近三十分钟的比赛里,自己的球队在场面上全面被动,控球时间远远少于对手。对方除了攻入两球之外,创造出的机会已经超过了两位数,要不是队员们实在年龄太小,比赛经验不足,机会把握太差,那么现在的局面已经成为屠杀了。

可是他实在想不通,这明明就是自己之前的那个手下败将,怎么短短的时间里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完全脱胎换骨了一般?在场上占据这样压倒性的优势。

作为一个曾经的职业球员,一个从事少儿足球培训长达十几年的老教练,老王看的非常清楚,其实李宁的队员们在技术环节方面并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地方。从技术动作上看,他们运用的技术自己的队员基本上也都掌握。但是,李宁的队员们在一个方面却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合理。

对于一个不踢球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在足球比赛当中技术运用合理意味着什么:

偌大的一个球场,二十二个人追着一个皮球,皮球在单个球员脚下停留的时间只有一两分钟而已,有时候甚至更少。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是在无球状态下空跑。试想,皮球控制在一个人的脚下,他要同时观察着另外十个队友和十一个对手,如果技术运用不合理,他就根本无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就像对方进的第一个球:当时,对方的两个后腰在本方中场控球,原本是慢条斯理的倒脚,看着没有任何威胁,然而就在反复的左右拉扯之后,突然看到空档就塞给了前腰。前腰接球转身之后,看到左边锋已经沿着肋部高速前插,想要利用自己右后卫和右中卫之间衔接处的身后空档。这时,自己的后腰队员做出的选择看似没有任何问题,他看到对方的前腰是右脚球员,便将站位选的稍稍靠左一些,封堵对方右脚内脚背的传球线路,因为绝大多数的右脚队员此时都会选择内脚背传球。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的前腰却突然选择用外脚背弹出了一个直塞球,皮球带着外旋弧线,正好和自己左边锋跑动的线路一致。当所有的防守队员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球已经到了前锋的脚下,并且直接形成单刀球,轻松破门。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对方前腰右脚传球的线路已经被封堵大半,看起来似乎没有可能制造威胁了,可他却在电光火石的刹那间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选择了可能唯一有效的外脚背传球,这就是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老王还发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李宁的球队在战术组合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球队。

少儿足球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足球的基本功训练和技术培养多一些,对战术的要求比较少。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孩子们还小,正是培养足球兴趣和足球基本功的时候,足球技战术的安排既枯燥乏味又佶屈难懂,小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因此都是等到他们稍大一点、对基本功的掌握合格之后再逐步加进去。

老王的队员们就是这样,按照他的理解,孩子们只要能在场上站住位置,打出一些简单的跑位组合就行了,进攻主要依靠孩子们的个人发挥和小范围配合。

可李宁的队员们就有不同。

比如他们进的第二个球:当时是右侧的后腰控球,右边翼卫往中间靠,把边路的空间让出来,和后腰以及回撤的前腰形成局部人数优势,通过反复传递将对方的左边路防守吸引到中间,而这个时候,自己的右边后卫却悄悄的从后面套了上去,形成一马平川的局面。等到对方意识到他们在中路的传接只不过是佯攻,真正的目标是在边路却已经来不及,他们的后腰突然一个斜传将球交给右边后卫,直接打穿了边路的防线,然后右边后卫趁着对方仓皇回防中路立足未稳的时候,将球横扫到门前,由包抄到位的中锋一蹴而就。

这个进球从战术设计到战术执行都可圈可点,参与其中的几个小队员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开始的佯攻不急不躁,看似漫无目的的倒脚非常耐心,一点点将对手的防线重心拉偏,然后给自己套边的边后卫传直塞球的时候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竟然隐隐可以看到成年队踢球的影子。

老王站在场边脸色铁青,他竟然看不到自己的球队有获胜的希望,自己也实在想不出应对之策。这真的让他有点抓狂。

上半场结束,比分定格在2:0。虽然李宁的球队又创造了两次好机会,但是一次射偏,一次被门柱拒绝,所以比分没有再改写。

孩子们显然没有想到自己这几个月的进步竟然这么明显,之前还战胜过自己的健康路一小居然会被自己如此狂虐,所以一个个兴奋的小脸通红,根本就不觉得累。而场边观众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更让他们有无限的动力,因此踢的也更加卖力。直到此时下场休息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好多队员们的家长也来到了现场。想想也是,知道今天有正式比赛,对手还这么强,怎么也要想办法给孩子加油打气呀。

“孩子,踢的太好了,真没想到你们竟然能够压着对手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