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他坦送药,良方显效(1 / 2)

安陵容重生后 爱扯 1738 字 7小时前

雍正三年正月二十八,京城仍裹在料峭寒风里,铅灰色的云层低悬,给景山脚下的他坦(太监杂役居所)笼上一层沉郁。

小药童王富贵身着太医院统一的灰布短褂,腰间系着嵌铜牌的素色布带,肩上搭着件半旧的青布披风。

双手紧紧提着一只黑漆描金方盒——盒内垫着棉絮,稳稳托着三只白瓷药碗,碗口盖着绣竹纹的青布帕,青蒿与金银花的清苦香气顺着帕子缝隙,丝丝缕缕透了出来。

他刚从赵怀远太医手中领了差事,胸腔里的热血与忐忑搅在一处,怦怦直跳。

“富贵,此番去景山他坦,送的是‘轻、中、重’三味药剂。”

赵太医身着石青补服,神色郑重,指尖点了点盒内药碗,“碗底刻梅纹者为轻剂,给初起低热的小德子;”

“兰纹为中剂,给寒热往来的小顺子;”

“竹纹为重剂,给高热不退的小五子。”

“务必亲眼看着他们服下,记清各自神色动静,回来一一回禀,不得有半分疏漏。”

“嗻!奴才定当办妥,不负大人嘱托!”

王富贵“扑通”一声跪地,额头轻叩青砖地面,声音带着少年人难掩的激动,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发颤。

起身时,他眼角余光瞥见药房墙角立着的两尊素色牌位——那是前几日因照料疫患而被传染、不幸殉职的李太医与王太医的灵位,牌前香烛袅袅,映得他心头一紧。

方才的激动瞬间被寒意裹住,手心沁出了冷汗。

他虽只是个不入流的小药童,却也亲眼见过两位太医发病时的凶险:高热灼人、咳血不止,不过三日便油尽灯枯。

如今要去的他坦,住着多位染疫的杂役太监,皆是与病患密切接触后发病,那地方的秽气,想来比宫中隔离处更重。

“富贵,莫慌。”一旁整理药材的师兄李禄见他脸色发白,连忙递过一小包晒干的苍术,又塞给他一块浸了雄黄酒的布条。

“赵大人的方子是特意研究过的,在宫中试过三日,已有成效。”

“你把这苍术揣在怀里,布条系在口鼻间,能避秽气。遇事沉着些,按规矩来便是。”

王富贵接过苍术与布条,用力攥紧,喉咙里堵着的话终于吐了出来:“师兄,那他坦……”

“会不会太凶险了?前儿个王太医他们……”

“他们是为救万民而殉职,乃是天大的功德。”

李禄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凝重,“如今疫病已蔓延到宫外他坦,多少太监杂役等着救命?”

“这方子若能在宫外见效,便能奏请圣上推广,救更多人。”

“你这一遭去,是积德的事,莫要怕。”

这话如一股暖流冲散了怯懦,王富贵深吸一口气,将浸酒布条系在口鼻间,苍术揣进衣襟,提着黑漆盒快步走出太医院。

街面上行人寥寥,寒风卷着尘土扑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脚步越走越快。

心里一遍遍默念:“若这药能管用,能救了三位公公,能让疫病平息,便是拼了奴才这身子,也值当!”

“这是利民的大功德,不能怕!”

不多时,便到了景山脚下的他坦。

这处居所本是宫中杂役太监的住处,院落狭小,几间土坯房挤在一处,众多太监就生活在此。

自疫病蔓延,赵太医便上奏请旨,将宫外染疫的宫人单独隔离在此,每间房只住一人,一来避免交叉感染,二来也方便照料用药。

院落外守着两名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丁,腰间佩刀,神色严肃,见王富贵走来,立刻上前阻拦:“止步!此乃疫症隔离之地,闲人不得靠近!”

王富贵连忙躬身行礼,声音透过布条有些模糊:“军爷容禀,奴才是太医院药童王富贵,奉赵怀远大人之命,来给里头三位公公送药。”

说着便掀起黑漆盒上的青布帕,露出三只刻着花纹的药碗,又解下腰间的太医院铜牌递了过去。

兵丁验看了铜牌,又派人进去通报负责照料的总管太监陈忠。

片刻后,陈忠快步走出,脸上带着几分倦色,却依旧礼数周全:“原来是王小哥,辛苦你跑这一趟。”

“赵大人的方子在宫中可有成效?”

“里头三位公公这几日高热不退,已是快熬不住了。”

“陈总管放心,这方子在宫中试过三日,染疫的公公们已陆续退热。”

王富贵回话时,陈忠已取来一只铜盆,盆中燃着艾草,“小哥先过过火,熏一熏秽气再进去。”

“这隔离房的规矩,赵大人该跟你交代过,每间房不得久留,送完药便出来,莫要沾了秽气。”

“奴才省得。”王富贵提着药盒,在艾草上熏了一圈,才跟着陈忠走进院落。

院内静悄悄的,三间土坯房各自关着门,隐约能听到屋内的咳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