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不对劲,柱子你究竟在干什么(1 / 2)

面对众人眼底藏不住的质疑,何雨柱没多解释——在科研领域,空谈不如实干,拿出真东西才是最好的回应。他走到实验室中央的黑板前,拿起粉笔,指尖刚触到黑板,就先转头看向众人:“咱们先捋清现状,再谈目标。”

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目前国内主流钢铁炉具,炼化效率普遍在40%左右,老旧设备甚至只能维持30%;而鹰酱、毛熊的同类设备,起步就是60%,尖端型号能到65%。”这话一出,实验室里没人反驳——这些数据是他们前期调研过的,何雨柱说得分毫不差。

可下一秒,何雨柱话锋一转,粉笔重重落在黑板上:“咱们这次的目标,不追60%,要冲70%。”

“什么?70%?”

“这……这也太冒进了吧?”

议论声瞬间响起,连一直沉稳的黄宗兴都皱起了眉。他看着何雨柱年轻的侧脸,心里犯嘀咕:这小伙子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怎么定起目标来这么不切实际?国内工业底子摆在这,能把效率提到55%就算大突破了,70%简直像天方夜谭。

“何雨柱同志,”黄宗兴轻咳一声,试图缓和气氛,“你的分析很到位,但目标还是得贴合实际。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基础优化做好,效率能提一点是一点,不急于求成。”他怕直接说“眼高手低”伤了人,话里留了余地。

旁边的李冬雨也跟着点头——她今年22岁,刚评上准九级工程师,跟着叔叔黄宗兴做项目,本以为何雨柱是个稳妥的带头人,没想到这么敢想。

何雨柱却摇了摇头,语气笃定:“黄老哥,70%不是随口说的。我翻了近三年的炉具损耗数据,发现效率低的核心问题在两点:一是加热腔受热不均,二是废气带走的热量太多。只要针对性解决这两个问题,70%完全有可能。”他没提穿越的事,只把理由落在实打实的数据上,既不让人起疑,也显露出底气。

黄宗兴愣了愣,见何雨柱眼神坚定,不像是一时冲动,只好先应下来:“行,那咱们就按你的目标走,先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有问题再调整。”心里却想着:等真动手了,他自然会知道其中的难处,到时候再改目标也不迟。

日子一晃过了三天。何雨柱的生活彻底步入正轨:每天清晨先给谢颖琪炖好补汤,再骑车去研究院;傍晚下班绕去菜市场买新鲜食材,偶尔还会带着谢颖琪回四合院看看何大清两口子,或是去谢学丰那边坐坐——谢老爷子的药堂收归国有后,倒落得清闲,每天要么去河边钓鱼,要么跟老街坊摆弄老物件,何雨柱只叮嘱他“别张扬”,便没多干涉。

研究院里,何雨柱的表现渐渐让众人刮目相看。他每天都是最早到实验室的,抱着厚厚的资料翻到深夜;讨论问题时,不管是机械原理还是数据计算,都比旁人想得深一层;连李冬雨记录数据时都发现,何雨柱的公式推导比自己精准得多,好几次帮她纠正了计算误差。

黄宗兴更是看在眼里——起初他还担心何雨柱经验不足,可几天下来,发现这小伙子不仅理论扎实,还特别懂实操,连实验室里的老八级工都忍不住夸:“何同志提的那个零件打磨角度,真是省了不少劲!”渐渐地,他对何雨柱的“主导”身份,再没了半分质疑。

这天清晨,何雨柱比平时更早到了实验室。他把这几天和团队打磨的图纸铺在桌上,逐行逐句地核对,时不时拿起铅笔修改几个细节。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图纸上,照得他眉头微蹙,手指在“加热腔改良”那部分反复摩挲——这是突破效率的关键,容不得半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