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毕业 入职 订婚期(1 / 2)

王厂长和几位车间主任围着何雨柱,脸上的激动几乎藏不住,眼神里满是灼热——从车间停工的焦虑,到冲压机床的突破,再到如今全厂设备的升级,何雨柱每一次出手,都给轧钢厂带来了质的改变。

“何雨柱同志,你真是我们轧钢厂的大功臣啊!”王厂长握着他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你,咱们厂现在还不知道要卡在哪个环节呢!”

何雨柱笑着摇头:“厂长您太客气了。改造能这么顺利,主要是厂里的工人们手艺扎实、干活卖力,我不过是出了份图纸罢了。”

这份谦逊落在众人眼里,更添了几分钦佩。王厂长心里暗暗打定主意:等这事结束,一定要好好感谢何雨柱——不仅要给何大清和李保国在厂里谋些便利,还要向上头申请表彰,这么好的人才,可得好好维系关系。

中午,王厂长本想再开小灶招待何雨柱,却被他婉拒了:“厂长,现在改造刚到关键时候,图纸还得再核对几遍,就别搞特殊了,我跟工人们一起在食堂吃就行。等全厂改造完,咱们再好好庆祝。”

王厂长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坚持,只让食堂多留了份荤菜,算是一点心意。

一连三天过去,轧钢厂八大车间的设备改造全部完工,新升级的机床很快投入了生产。工人们上手后,纷纷感叹新设备“好用、省力、产量还高”,车间里的气氛比往常热闹了不少。

这天下午,孙胜利带着各车间的生产数据,和几位主任一起走进了厂长办公室。何雨柱正坐在一旁喝茶,王厂长见人到齐,朝孙胜利递了个眼色:“老孙,跟大家说说现在的情况。”

孙胜利拿起报表,声音都有些发颤:“厂长、何工,改造前咱们厂每月产钢5000吨,钢绳、钢钉等零件6000斤;现在每月产钢直接冲到吨,零件产量也到了斤——整整翻了一倍还多!”

话音落下,办公室里一片寂静。王厂长愣了几秒,才猛地一拍桌子:“好!太好了!按这个数算,咱们厂一年能产12万吨钢!要知道,咱们全国一年的钢产量也才200万吨,咱们一个厂就占了6%!”

主任们也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算着账:“等工人们熟练了,产量还能再涨!”“以后咱们厂在四九城,甚至全国,都得是响当当的!”

只有何雨柱依旧平静——他来自后世,见过年产千万吨的钢铁厂,眼前的数字虽在这个年代耀眼,却远没到让他惊讶的程度。可这份平静,在王厂长等人看来,却是“心性沉稳”的表现:年纪轻轻就有这般眼界,难怪能成六级工程师!他们心里更确定,以后要多跟何雨柱走动,说不定哪天还能沾上光。

傍晚,王厂长还是拉着何雨柱在食堂吃了小灶。李保国亲自下厨,看着厂长等人对何雨柱愈发恭敬的态度,再听着工人们聊起“新设备有多厉害”,他心里也明白了——徒弟这次是真给轧钢厂帮了大忙。

一晃半个月过去,时间到了1955年5月底。何雨柱帮轧钢厂忙完后,就回到清华,专心准备毕业事宜。

他早就满足了毕业条件:大学四年发表了近百篇机械工业论文,每一篇都有实际研究价值,不是凑数的水货。这些论文让他在机械领域小有名气,校方甚至组织了学生小组,专门研究他的论文——这份待遇,连不少代课老师都羡慕。

如今,他只需要提交一篇毕业论文,走个流程就行。除此之外,他还在等304研究所的考核——孙教授早就打过招呼,等他毕业前,研究所会派人来评估他的能力,只要通过,就能直接入职。

这天,何雨柱把毕业论文初稿交给孙教授后,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接了何雨水,两人一起回了南锣巷四合院。一是想看看何大清和陈娟,二是要跟父亲商量婚礼的事——他最迟六月中旬就能毕业,考核也能同步完成,婚礼定在六月二十号正合适。

南锣巷90号四合院里,最近半个月最火的话题,就是何雨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