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就这么自信(2 / 2)

两人是几十年的老交情,当年在机械研究所一起搞过项目,后来各自回校任教,平时总爱互相调侃。以前刘宏伟总说“哈工大的学生实操强,清华的学生只会啃书本”,今天算是被孙教授扎扎实实“打脸”了,可他一点不生气,反而更期待何雨柱接下来的表现。

其实刘宏伟这次来清华,不光带了教授,还特意把哈工大这一届最优秀的学生李伟也带来了——他一方面想验证孙教授信里的话是不是真的,另一方面也想让李伟跟何雨柱比一比,看看差距在哪。可刚才听何雨柱讲论文,他就知道李伟怕是比不过了——李伟的理论功底扎实,但缺少何雨柱这种“从现场中来”的实战经验。

“底子确实好,”刘宏伟话锋一转,目光又落回何雨柱身上,语气里多了几分试探,“就是不知道考试怎么样。六级工程师的实操题,可比写论文难多了,去年有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都栽在了‘机床故障诊断’上。”

孙教授早就等着这句话,立刻接话:“巧了,学校把柱子的考核时间定在这个月中旬,正好你们要在清华待一个月,到时候可以去考场看看。咱们不光要听他说,还得看他做,这样才知道是不是真有本事。”

这话可不是随口说的——孙教授早就跟校方沟通过,特意把考核时间定在哈工大交流期间。这些年清华的机械系总被哈工大压一头,他就是想借着何雨柱,让哈工大的人看看:清华也能培养出实操、理论都顶尖的学生。

校方也打着同样的算盘——要是何雨柱能顺利通过六级工程师考核,不光能提升清华的名气,还能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毕竟在这个年代,二十岁的六级工程师,绝对是“国宝级”的人才。

刘宏伟眼神一闪,心里立刻明白了孙教授的心思——这是想让他当“见证人”,帮清华宣传呢。可他也好奇,何雨柱到底能不能通过考核:“行啊,到时候我一定去。正好让我们系的李伟也去学学,看看人家是怎么准备考核的。”

他转头看向角落里的李伟,李伟立刻站起身,有些拘谨地点了点头。刚才何雨柱讲解论文时,他就悄悄对比了自己的水平,心里已经有了落差,现在听说要去看考核,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

何雨柱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清楚——这场考核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还牵扯着清华和哈工大的“面子”。可他一点不慌,反而更有干劲了——这段时间他做了十几套真题,还跟着孙教授模拟过三次实操故障,早就胸有成竹。

孙教授似乎看出了他的自信,拍了拍他的肩膀:“柱子,到时候别紧张,就跟平时练习一样就行。”

何雨柱笑着点头:“孙教授您放心,我有把握。”

这话落在刘宏伟耳朵里,既觉得这年轻人自信得有点过分,又隐隐期待他能真的创造奇迹。他心里盘算着:要是何雨柱真能通过六级考核,回去后得跟学校申请,看看能不能请何雨柱去哈工大做场讲座,也让自家的学生开开眼界。

办公室里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几位教授开始围着何雨柱问起轧钢厂项目的细节,何雨柱一一解答,偶尔还能提出几个新颖的想法,让教授们连连点头。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的论文上,也落在何雨柱年轻却沉稳的脸上。对他来说,这场即将到来的考核,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更是他朝着“为国家搞研发”这个目标,迈出的又一步。而清华和哈工大的这场“暗中较量”,也让这场考核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