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没得商量(1 / 2)

易中海把那句提醒的话说完,目光落在秦淮茹手里那叠皱巴巴的票子上,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他知道这两块七毛五根本不够贾家撑过这个月,更别说还要养棒梗和小当两个半大孩子。犹豫了片刻,终究还是咬了咬牙,从内兜里掏出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两斤粮票、两斤副食票,还有三张崭新的一元纸币。

“拿着吧,添补着用。”他把东西往秦淮茹面前推了推,语气尽量放得平和。

贾张氏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见了肉的猫似的,没等秦淮茹伸手,她已经一把抢过那些票证和钱,手指飞快地捻了捻,嘴上却还装着客气:“哎呦喂!一大爷您这也太破费了!哪能总让您搭钱搭票啊?”话虽这么说,手里的票子却攥得死紧,生怕易中海再要回去。

贾东旭坐在旁边,脸瞬间涨红了。他看着那两斤粮票——这可是普通工人大半个月的定量,还有副食票,能买半斤肉或者两斤豆腐,再加上三块钱,足够他们家改善好几天伙食了。师傅已经帮了贾家无数回,上回他工伤住院,易中海不仅垫付了医药费,还天天提着熬好的米汤来看他,现在又这么贴补,他实在受之有愧。

“师傅,这不行……”贾东旭刚要起身推辞,易中海已经按住了他的肩膀。

“行了东旭,别跟师傅客气。”易中海的手指按在他肩上,力道不轻不重,“你跟怀茹现在日子难,大人勒紧裤腰带能过,孩子正长身体,可不能亏了嘴。棒梗昨天见我还说想吃窝头蘸酱呢,拿着票买点白面,给孩子蒸两回馒头。”

这话戳中了贾东旭的软肋——他最愧疚的就是没法让孩子吃好。易中海瞧着他眼神软下来,心里暗自松了口气:自己没儿子,以后养老还得靠这个徒弟,现在多付出点,把人心笼络住,以后才好指望。

没等贾东旭再开口,贾张氏已经把票证和钱塞进秦淮茹手里,还不忘数落儿子:“东旭你这孩子就是死心眼!你师傅一片心意,你不收才是驳他面子呢!快谢谢一大爷!”

贾东旭嘴唇动了动,终究还是低低说了句“谢谢师傅”,只是看向易中海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感激——他在心里暗下决心,等以后在轧钢厂升了级、涨了工资,一定要加倍报答师傅。

易中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脸上露出些欣慰的笑,端起桌上的凉茶喝了一口,压下心里那点肉疼——这粮票和钱,也是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往常贾张氏得了好处,最多留易中海喝杯茶就催着走,今儿却破天荒地起身往灶台走:“一大爷您坐着,我给您煮个鸡蛋!家里还有点红糖,给您冲碗糖水!”她心里打着算盘:易中海肯这么贴补,以后指不定还有用得上他的地方,总得表现得热络点。

没等水烧开,贾张氏就凑回桌边,搓着手道:“一大爷,我跟您说个实在话——今儿这捐款就收了两块多,全是何大清那老东西搅和的!他这么一闹,以后您再组织捐款,街坊们肯定都不敢多捐了,这可怎么办啊?”她最在意的不是面子,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想到以后可能再也捞不到捐款,就急得上火。

易中海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眉头又皱了起来。他何尝不知道这个理?现在他在院里的威望,也就够牵头组织个自愿捐款,真要强迫谁出钱,别说街坊们不答应,连街道办那边都没法交代。可贾家的窟窿总不能不管,他心里正犯愁,忽然想起昨天全院大会上,何雨柱回来时的模样——何大清油盐不进,说不定能从他儿子身上找突破口。

“昨天柱子回来了,你瞧见没?”易中海放下茶杯,语气放缓,“何大清和陈娟那模样,像是特意给柱子接风洗尘,估摸着柱子最近没少忙。”

贾张氏点点头,眼神里带着点疑惑:“是啊,自打柱子搬出去,就少见他回院了。以前他在鸿宾楼当灶师傅,听说待遇不错,现在公私合营了,不知道还在不在那儿干?”

这话倒是勾起了易中海的心思——他对何雨柱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那个爱帮秦淮茹、有点“傻气”的半大孩子。虽说后来柱子瞧着比以前成熟了些,但在他眼里,孩子终究是孩子,心肠软、好说话。要是能找何雨柱聊聊,让他去劝劝何大清,说不定这事还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