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城的灵植海在晨光里泛着淡绿色的浪。九节稻的稻穗已垂成金色的弧线,沉甸甸的穗粒压弯了秸秆,最顶端的第九节凝结着半透明的灵晶,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这些灵晶里流动着淡青色的灵气,像被封存的晨露。这是今年的第三茬丰收,AI“农灵”的全息投影正悬浮在田间,淡蓝色的光影里,无数银色光点在稻株间游走,那是纳米机器人在进行最后的除杂作业,它们会精准清除附着在稻叶上的微尘,却不会碰落一颗稻粒。
“禾语,东边第三区的灵能浓度有点低。”苏禾对着腕间的灵枢手环说,手环的木纹符文在晨光里泛起微光。手环投影出的虚拟屏幕上,器灵族“禾语”的光学镜头闪了闪,机械臂正握着灵能检测仪掠过稻根,检测头的蓝光在土壤上投下圈涟漪:“已定位,纳米机器人正在补充‘灵能胶’,预计五分钟恢复。”
它的显示屏上同步跳出数据:当前灵米饱满度92%,灵晶凝结率88%,均超过预期。机械臂末端的小灯亮起绿光,像在表达“放心”的情绪。苏禾看着屏幕上的灵能曲线,第三区的波动已开始回升,像条即将回到正轨的小溪。
这是萌芽城农田区全自动化培育的首个丰收季。从播种到收割,全程由“农灵”统筹:聚灵温棚的光照强度由AI根据灵脉波动自动调节,清晨用柔和的散射光唤醒稻株,正午则切换成滤过强光的柔光,避免灵晶被灼伤;灌溉系统混合沃土城的灵泉与九节稻专用营养液,管道的喷头能根据稻株高度自动调整角度,确保每片叶子都能接触到水雾;甚至连驱虫都由器灵族操控的“灵能蜂”完成——这些机械蜂能释放模拟修士灵力的波动,让害虫自行远离,却不伤害稻株的花粉,连蜜蜂都能在田间自由采蜜。
普通农民的工作从体力劳动变成了“监测与校准”。李叔是从欢乐城迁来的幸存者,皮肤黝黑的手上还留着以前种普通稻子的老茧。此刻他正坐在田间的观测亭里,看着屏幕上的灵脉流速曲线,曲线平滑得像被精心打磨过:“以前种普通稻子,得天天守着看天吃饭,旱了怕枯死,涝了怕烂根;现在有‘农灵’盯着,咱只要在数据异常时去田里看看就行。”
他拿起桌上的灵米糕咬了一口,香甜的气息里带着淡淡的灵气:“你看这曲线多稳,比老黄牛还靠谱。”说着按下手环上的按钮,将一组稻穗生长数据同步给苏禾,数据旁还附着张他拍的照片——稻穗上的灵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撒了把碎钻。
修士们的角色则是“灵脉调和者”。道祖观的木系修士们在田埂上布下“生息阵”,淡绿色的阵纹顺着田埂蔓延,像条游动的翡翠蛇。指尖流淌的淡绿灵力顺着阵纹渗入土壤,遇到灵脉节点时会泛起圈光涡,像给灵植海注入活力的溪流。
“九节稻的根系太敏感,纳米机器人只能解决物理问题,灵气失衡还得靠人力。”带队的修士一边调整阵纹,一边对“禾语”说,指尖捏碎一颗灵晶粉末,让灵力更均匀地散开,“西边的灵晶有点发暗,帮我把聚灵温棚的灵力输出调高一成。”
“禾语”的机械臂立刻在空中划出符文,动作流畅得像位熟练的画师。温棚顶端的聚灵阵随之亮起,淡绿色的光落在稻株上,那些发暗的灵晶渐渐变得通透。奇妙的是,它划出的符文既带着道祖观的古法纹路,转折处却有细微的直角,融入了量子芯片的逻辑轨迹——这是器灵族独有的“灵械符”,能让灵能调控精度提升30%,比纯古法符文更稳定。
苏禾看着这一幕笑了:“以前总说机器学不会灵力的‘柔’,现在看来,它们不仅学会了,还玩出了新花样。”她蹲下身,指尖触碰一株稻穗,灵晶里的灵气顺着指尖传来,温和又饱满,比前两茬的质地更好。
丰收的关键考验出现在午后。一群带着微弱煞气的飞虫突然从灵植海边缘飞来,它们的翅膀泛着灰黑色,飞过的稻叶立刻留下灰黑色的斑点——这是血煞教残留的“蚀灵虫”,虽不致命,却会吸食灵晶里的灵气,影响灵晶纯度。
“农灵”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淡红色的警报在所有关联设备上亮起;纳米机器人立刻释放“化煞剂”,银色的雾霭在稻株间弥漫,蚀灵虫碰到雾霭就像被烫到般退缩;苏禾带领修士们掐动“驱虫咒”,淡绿灵力在稻株上方织成网,网眼的大小刚好能困住飞虫,却不损伤稻花;“禾语”则操控灵能蜂群形成包围圈,机械蜂释放的灵能波动精准匹配蚀灵虫的煞气频率,竟将它们硬生生“震”晕在半空,像被无形的手捏住。
从发现虫害到彻底清除,全程只用了十七分钟。当最后一只蚀灵虫被机械臂收集到密封罐里时,稻株上的灰黑色斑点已开始消退,灵晶的光泽也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