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临安欢庆传捷报,朝堂争议阻收权(1 / 2)

花开数朵,各表一枝。

却说那临安城内,夏日暖风裹着满城的喜气,吹遍了大街小巷。

朱雀门外的集市上,百姓们挂起红灯笼,孩童们举着麦秸编的“宋”字小旗,跟着街头艺人唱着新编的小调:“辛元帅,破汴梁,擒金将,复故邦。。。”

茶馆里,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着义军夜袭汴梁的故事,桌前挤满了听众,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显然,义军与朝廷水师光复汴梁城的消息已传遍临安城。

皇宫的垂拱殿内,气氛却与宫外的欢庆截然不同。

宋孝宗坐在龙椅上,脸色凝重地看着阶下的大臣们,案上放着那道想秘密发出却被众大臣得知后极力反对的圣旨——任命辛弃疾为汴梁留守却夺其兵权、调李宝回海州、命吴拱攻河北的旨意。

“陛下!”张浚率先出列,他穿着紫色公服,腰间系着金鱼袋,前些时日,他刚率军收复海州后回师,脸上还带着征战的风霜。

“臣近日刚从海州回来,金军主力分散在河北、河南,山东空虚,正是北伐的绝佳时机!李宝元帅助辛元帅光复汴梁,其子又轻取虎牢关,此乃天赐良机,陛下怎能在此时夺此二人兵权?”

虞允文也上前一步,手里捧着陈家岛海战的战报副本,声音沉稳。

“陛下,李宝将军当年在陈家岛大破金军水师,如今又助辛元帅收复汴梁,战功赫赫。若此时调他回海州,不仅会寒了水师将士的心,更会让前线义军觉得朝廷不信任他们。臣以为,当改任辛元帅为河南招讨使,李宝为水师都统制,吴拱仍守山东,让三人各司其职,共抗金军!”

史浩站在一旁,虽素来谨慎,此刻也躬身道:“陛下,张枢密、虞尚书所言极是。辛弃疾的义军多是归正人,若朝廷待其以诚,他们必誓死效忠!若贸然夺权,恐徒生变故。且臣以为,可趁此大捷,为岳飞元帅平反——岳元帅当年含冤而死,军民皆念其忠,若能恢复其官职,赦还家属,必能鼓舞天下士气,为北伐凝聚人心。”

大臣们纷纷附和,有的说“当嘉奖前线将士”,有的说“应趁势北伐”,垂拱殿内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就连一直以来以存亡之际必须考虑国家安危而主张议和的御史中丞周葵,也沉默着没有反对——义军连破金军的战绩,让他也觉得此时不宜打压主战派。

宋孝宗看着大臣们的反应,心里越发犹豫。

他本有拳拳赤子之心,早就对父皇赵构的“平衡之术”有所不爽,此刻被众人一劝,更觉得那道圣旨不妥。

可还未等他开口,内侍突然通报:“太上皇驾到!”

赵构穿着一身便服,在宫女的搀扶下走进殿内,虽已年近六十,眼神却依旧锐利。

他扫过阶下的大臣,最后落在宋孝宗身上,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昚儿,你召大臣议北伐之事,怎不告知朕?”

宋孝宗连忙起身:“父皇,儿臣怕惊扰到父皇休息,就未打扰,此刻正与大臣们商议前线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