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魏老六家的小儿子考中了秀才,今日办酒。这样天大的喜事,整个村儿里都没人不想来沾沾喜气的。毕竟上荷村已经十多年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了。
上荷村虽不是什么穷得叮当响的地方,但村里的条件也确实不算好,连处乡塾都不曾有。因此村里原先读书的孩子不多,如今不过了了三两个,这还是那种家里日子过得充裕些、爹娘有多少有点见识的。
但如今,魏家四郎中了秀才的事儿已经满村子都传遍了,那些但凡家里一年下来还能攒住些钱的,都动了心思。
因为要办这个酒,再加上还要回家拜宗祠,所以魏家一家人头两天就回了村里住下了,如今只剩姜冲还在镇上的宅子里。
自周氏回家那日,家里都还没拾掇妥当,便不停地有人上门来,其中不乏来打问魏琛在镇上何处上的学塾的,显然也起了效仿的心思。
周氏倒是一向和善,跟村里许多妇人都关系和睦,即便是不怎么往来的,也不曾有过什么愁怨。因此来一个,她便要如实地跟人细说一番。
半日下来,便口干舌燥了。但即便如此,她也未曾合拢过嘴,脸上始终挂着笑。
好不容易又走一个,赵氏连忙给她递了杯水。
“娘,要照我说,您就不该这么好心跟他们说这些,若一个一个的都来问,那您得说到什么时候去?再说了,这里头又有多少生面孔?平日里不与咱家往来,如今小叔出息了,他们倒知道上门了。哼!”
周氏转眸看她一眼,才张了张口,又把那些难听的、怼她的话都咽了回去。
末了,她轻叹一口气,有些无奈地道:“老大媳妇,我瞧你竟还是个孩子心性。今日他们既然上门来问,那我告诉他们又何妨?毕竟,也不是人人都有咱家四郎这个天资的。他们就算让自家孩子跟你小叔上了一样的学塾、有了一样的先生,那还能人人都跟他一样能中秀才不成?既然如此,那咱们又何必藏着掖着,反倒得罪人还连累了自己的名声?”
赵氏听她这么一说才明白过来,讪讪地挠了挠头:“我明白了,娘。”
“我也不是要怪你,只是你小叔如今正扎眼,咱们说话做事都得多留个心眼儿,不然连累了他的名声,他往后还怎么继续去参加秋闱、春闱,将来又怎么做官?”
周氏一向不是眼皮子浅、走一步便只盘算一步的人。即便从前拦着魏琛进学,也是迫于无奈。只因那时老大才跟赵氏议了亲,马上就该成婚了,家里的钱如流水一般地花出去,哪里还能拿出多余的钱来让他去学塾读书?所以才白白耽误了他一年多。等老大的亲事办完,第二年秋后攒够了余粮,他爹当即便松了口,换了钱送他去了学塾。
只是这其中的实情,他们也一直不敢跟老四吐口,怕惹得他们兄弟不睦,叫他对他大哥生怨。
也正因为如此,后头赵氏每每从旁说些刻薄话,指责她太过偏心老四时,她心里都有一股子气。
不过幸而村里能供得起孩子上学的人家毕竟还是少数,因此到第二日,来的人便陆陆续续地少了。
即便还有人来,也都是腆着脸上门来凑近乎、问何时办酒,扬言到时定会来的,周氏也都笑着应下。
老四的大喜事,没得因为这些人弄得不痛快。就算村里人到时都来了,也不过是多做几桌子菜的事儿,反正到时来得人也都得随礼。他们若是乐意,那她自然没有什么话说。
老两口这么一合计,最后干脆叫魏延和魏宗两个除了与他们家有过节的,其他的挨家挨户都送了请帖,叫人挑不出一丝一毫的错来。
这日一大早,魏家便是好一番热闹。家里人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村里人宴请,从来没有请厨子的习惯,都是自家一手操办的。若是自家厨艺不行,那便会从村里请些会做饭的妇人来掌勺,到时给人家些好处便是。
魏家几个女人倒都是做饭的好手,即便不都像阿芸的菜做得那样好,可也都是能被赞一声“好吃”的。
魏家地方不够大,所以他们跟里正商量了一下,干脆在村里挑了处干净的空地。魏延和魏宗将从族里关系亲近点的人家那里借来的桌椅板凳一张张地擡过来,费了好一番功夫。
魏老爹叫了几个干活麻利的老头,在那儿临时搭了三个简易的灶台出来。昨日魏家人去镇上买全了今日做菜要用的食材。今日天不亮,周氏、赵氏、李氏、阿芸,再加上被请来帮忙的栓子娘,五个人一起张罗着做菜都还显得人手不够,手忙脚乱。
这样大的喜事,里正和魏老族长都亲自到了。
魏老爹特地将二人引到了同一桌上,此刻他与三个儿子一起陪着说话。